● 李英群
月光月疏朵,
照篱照壁照瓦槽。
照着眠床脚踏板,
照着蚊帐绣双鹅。
这首潮州民谣很优美,作曲家陈玛原老师谱了曲,很受欢迎,传唱者众,被收入《中国民歌选》。
我对用“月疏朵”来描述月色很感兴趣,很独特,很有味,区别于历史上我能读到的诗人们对月光月色的表述。
在古今诗文中,写到月光月色的很多,随便就能念出“月光如水、如银、如纱、如绸、如练、如霞、如霜。”“月色朦胧、轻柔、清辉、零落”等。就是没有见到“月光疏朵”。
疏朵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指疏淡的云朵,而在这首民谣中的“疏朵”则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月亮当空时,天上有薄薄的流云,那云有的浓一点,有的淡一点,浓淡中间还有如纱的云线。这些云从月亮面前飘移,月光就会忽明忽暗透过云层洒落人间。这情景比万里无云、皓月当空的状态更是别有韵味,似乎天上有人用手电筒一明一暗地射向你,与你玩耍。
这种表述月光月色的手法,在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得最为动人:月光投在地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二字,展示了当庭那空灵的意境,坦荡的胸怀;竹影之喻,更让人亲临这个幽美的现场。
苏轼这文,把美置于皓月千里的夜色中,而我们的民谣,则把美置于月色朦胧中:窗外:篱笆、墙壁、屋顶;室内:脚踏板、蚊帐眉。
有人把《月光月疏朵》归入童谣一类,我觉得不甚妥当,因为它表达的是成年人的感情,而且是儿童根本不可能了解的夫妻恩爱之情。
如果是写儿童眼中的月下景物,必定是选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一切都清清楚楚。儿童也不会关注脚踏板,更不会来一句引人无限遐思的“蚊帐绣双鹅。”只有一对恩爱夫妻,即一对好鸳鸯进入鸳鸯帐前一起脱鞋才注意到月光照着脚踏板,照着自身这对双鹅。这不禁令人想起另一首潮州民谣《情愿要嫁作田哥》:
一双银筷插落河,
八幅罗裙水上波。
新科状元你唔嫁,
情愿欲嫁作田哥。
“状元头戴是乌纱,
只顾朝廷不顾家。
情愿嫁给田家婿,
日来耕种夜回家。
做官做府名声香,
不如农夫来做翁。
夫唱妇随常见面,
算将起来有主张。”
夫妻之间,需要朦胧美,所以选了月疏朵。岂不见“犹抱琵琶半遮面,”岂不闻“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何不脸面全露,为何不那人却在聚光灯下?情人约会为何要“人约黄昏后”?而且是月上柳梢头,皆因喜欢那种朦胧,那种疏朵!
好久以前,潮州乡下,某个乡村。一个秋夜,在外埕嬉闹的孩子们都被大人叫回家了。一位年轻女子,家务早理直了,闲着无事就在家门口坐着看月娘,一会,她丈夫从闲间与乡亲们冲茶之后回来了。问她在做乜事,她说在看月含云,丈夫望一眼天上月,就说“今夜月疏朵。”
于是在一旁坐下,陪妻子赏月,他们新婚不久,正恩爱着。
从眼前外埕望去,朦胧月色中可见竹篱笆,一侧邻居的外墙和屋顶都洒满月光。他看那一明一暗的光影在妻子脸上移动,觉得今晚的妻子真雅。回头望向自己房内,只见月光从窗口射了进去,照着蚊帐也照着脚踏板,一闪一闪似是一双眼睛在天上偷窥房中的一切。
他拉起妻子的手一起进房去。
一齐坐在眠床沿,脱下各自的木屐摆在脚踏板上,把蚊帐放下……
月亮,仍在疏朵,照着帐眉双鹅,却照不到帐里的鸳鸯。
这就是我想像中那位民谣创作者要展示给我们的意境,清雅的月夜,一切尽在不言中。
温庭筠说: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潮州人说:
吾乡月色懂人意,
照活蚊帐双咬鹅。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 2024-11-08令人流连忘返的潮州之旅
- 2024-11-02花旦投目箭
- 2024-10-25车过子胥渡口
- 2024-10-18想去玉门关
- 2024-10-11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