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黄瑞英的《红氍毹之梦》
发布日期 : 2024-10-11 09:30:35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李英群


  在潮剧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艺术造诣很高,在观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名旦,但著书立说、回忆自己的艺术人生、总结自己的从艺体会的不多。黄瑞英的《红氍毹之梦》是我读到的第一部。


  这书附录有作者孙子的文章,是他代奶奶录入书稿之后写的读后感,题目叫《奶奶是个追梦的人》。我读完全书,觉得是很难得的一部好书,就向友人推荐,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把她孙子的文章名说成《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被朋友发觉,笑我怀旧老歌听多了。


  闹出这样的笑话,我倒觉得并不奇怪,甚至是近乎情理。因为我在读这本书时,眼前总是浮现着满头银发、满面慈祥的黄瑞英在向她的孙儿们讲她过去的故事,心态平和,语气平缓,绝无雅词高调,亲切细致地把孙儿们拉回她从前生活的现场。


  黄瑞英是有资格、更有责任向后辈讲述她的艺术人生的。她和她的同龄艺术姐妹们:姚璇秋、陈丽华、萧南英、范泽华、谢素贞等一批人,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踏入潮剧之门,亲历了古老潮剧从新生走向辉煌、从一个地方小剧种发展成在国内和国际上有影响的地方艺术,她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也让自己的名字在海内外潮剧观众中耳熟能详。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我走过的道路是同一时代潮剧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岁月不饶人,能动会说的老潮剧人已日渐减少,因此,常有爱好潮剧的青年和媒体人登门找我谈论潮剧艺事,次数多了就动起了我整理旧文稿、辑成回忆录与人共享的念头,也尽自己作为潮剧传承人的一点责任。”


  没有错,黄瑞英写书的初衷,是要向年轻一代讲述她同一时代潮剧人走过的路,我把她孙儿文章记为《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就很正常了。


  我最早欣赏到黄瑞英的舞台表演是1963年,她在现代戏《江姐》中扮演大学生孙明霞,江姐由姚璇秋扮演。当时我还站在潮剧门外,对潮剧兴趣不大。我在中学教书,当地戏院经理邀我去看戏,条件是写篇观后感。字幕上的演职员表出现黄瑞英饰演孙明霞,我对潮剧演员扮演大学生不敢有什么奢望,孙明霞在剧中出场仅两次:江边送行和狱中绣红旗。孙的台词极少,没想到黄瑞英的一举手一投足,或站或坐,竟处处透出一位女知识青年的风韵。她的表演,几乎彻底改变了我原来心中那种“潮剧是浅薄的艺术”的偏见。我真的感到惊奇。当时,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郑筠已调到汕头潮剧学员训练班(汕头戏曲学校前身)任教。我去看望他,说及我对黄瑞英演孙明霞的惊奇,郑老师说:她比较特别,自觉自爱,业余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也喜欢书法。


  我的惊奇又被推进一步,因为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是不可能欣赏书法艺术的,更别说喜欢了。而黄瑞英仅仅是个小学毕业生。


  后来,我被调到潮州市潮剧团当编剧,看的潮剧多了,也与黄瑞英熟了。一次闲谈时,我提及她的孙明霞给我的印象。她说:我在你的书中看到了,老师你过奖了。不过你说的“透出一名知识女青年的风韵”,是我扮演孙明霞时反复揣摩的艺术追求。璇秋姐也肯定并喜欢我的孙明霞。


  我又提及郑筠老师说她比较特别的话,她说平时偶尔临摹《星录小楷》,至于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她粗粗列了一张清单给我,里面有古诗词、中外名著,还真不少,她说:在剧团这个大家庭中,每天除了参加排练和演出等集体活动外,有空我就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结果不止一次在民主生活会上被提意见,说是“生活脱离群众”。


  一个普通群众,居然脱离群众,这种意见,令人莞尔。而看了书单,我则骇然。那个年代,在中国青年中正掀起一股读书热,尤其苏俄及欧美名著,但一个演员业余读这么多书,其中不少连我这个中文系学生都没读过!


  我终于彻底明白她的舞台上那种“大学生风韵”,以及作为一个小花旦,扮演几个千金小姐的贴身丫环,却能做到演人不演行、演一个是一个、都是“这一个”的道理了。


  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书,像春之细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的素养,改变人的气质。也许你自己毫无感觉,但别人却看到了。这才有了1965 年,汕头市文化局长麦飞在导演《万山红》一剧时,点名黄瑞英担任场记的举动。剧团中有不少中学生以至大学生,但是小学毕业的黄瑞英被选中了。


  这也是促使黄瑞英以后走上导演之路的关键一点。


  有人撰文称黄瑞英之所以成功地成为潮剧第一位女导演,是“演而优则导”,我认为这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许多演而优的艺术家,比如堪称大师的姚璇秋、洪妙等,绝对不适合当导演,也不想当导演,他们就适合当一个出色的演员,而不会演戏的导演郑一标却成了一代宗师。


  黄瑞英之成功当导演,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除了天赋,还有自觉自爱。除了勤奋,还有一股狠劲。她13岁踏入潮剧之门,爱上潮剧,就决心把认准的事业坚持到底。她是个彩罗衣旦,扮演的都是婢女一类角色。从14岁在《西厢记》中演红娘,到40岁在《春草闯堂》中演春草,中间在《苏六娘》中扮桃花,《续荔镜记》中演益春,再到《闹钗》中演小英,全部是千金小姐的贴身丫头,但都个性鲜明,受到观众的欢迎。尤其是《春草闯堂》的春草,在泰国曼谷演出引起轰动,到了满城争唤“春草大姐”的程度。但毕竟已是40岁的人了,以后还能演蹦蹦跳跳的丫头吗?对此,她早有自知之明在为《万山红》当场记的时候,就萌生了学导演的主意。机遇总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进修班招收学员,她通过考试被吸收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重要,阅读和阅历是主因,她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个人历史上无苍白页。


  黄瑞英在《潮剧之路回忆》这篇长文的结尾,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爱潮剧,台前幕后六十几年;


  潮剧爱我,让我永远做她的女儿。


  蓦然回首,是三段时光:


  1953——1980年,当演员;


  1980——2015年,当导演;


  1980——1992年,广东潮剧院一团团长。


  当演员,当导演,包括当团长,都是边干边学。


  明辨是非、与人为善,把认准的道路走到底。


  哪怕是只“萤火虫”,也会在夜空中微弱闪光。


  这似是她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总结,其中“明辨是非、与人为善,把认准的道路走到底”这一条,更像是作了自我鉴定,是她的人生准则。朴素、简约,道出人生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处事,要明是非,力求世事洞明,待人,以真以诚,人情练达。事业不见异思迁,三心二意,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些话不求高度,自成高度。她做到了。


  与黄瑞英相处,我对她与人为善这一条印象极深。她在书中并没有提及如何友善待人,倒是字里行间都充满对时代、对亲朋、同事的感恩,这是更高境界的善良,是一种大爱。


  姚璇秋1958年曾发表过一首民歌:


  旧社会,被人叫做上棚戏仔落囊猪;新社会,被人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是的,新旧社会的潮剧从艺人员的地位,判若云泥。


  姚璇秋、黄瑞英这一代潮剧艺术家,为中国地方戏曲贡献了毕生心血,也成就了自己闪亮的人生。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