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潮味小说《打春》: 百窑村和她的一千年
发布日期 : 2024-06-06 09:17:14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5月,青年作家张淳的新书《打春(完整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粤港澳大湾区千年商贸史为题材,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岭南风”,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演绎《广东通志》之北宋社会经济史。作为并不多见的带史学注解的长篇小说,书的封面和内页设计采用小说所写历史时期的宋铜钱、广州宋代西村窑瓷器、潮州北宋百窑村瓷器、宋代海船指南鱼等作为设计元素,以抽象化的航路彩带图形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别具匠心。


55331717634688750.jpg


  百窑村和“陶瓷之路”


  《打春(完整版)》是一个关于百窑村的故事,女主人公从百窑村走出来,最后又回到百窑村。百窑村的兴盛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北宋前期,潮州港是粤东的重要港口。宋代韩江流域是瓷器生产中心。韩江东岸的笔架山号为“百窑村”,瓷器主要供给出口。潮州港及附属于它的凤岭港使粤东一带的物产,特别是韩江流域的陶瓷可以直接出海,成为广州港的良好补充。据1985年出版的《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外销方面据记载,当时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国的首府缚达城,已有不少经营潮州陶瓷的商贩。”


  庄义青先生在《宋代潮州陶瓷生产及外销综述》一文中称,在潮州出土的陶瓷器皿和装烧炉具上面,可以看到一些有意刻划的符号和文字。例如在许多匣钵的外壁上刻着“蔡、李、五、六、十、廿、陈、朱、丫、川”等。一些研究者推断说,这些字和号反映的是当年潮州陶瓷业的生产关系概况,瓷窑的所有制是一种合作股份制。这种推断有一定道理,可能基本符合历史实际。


  宋代潮州瓷窑基本都是民窑,属民间自主经营。潮州的陶瓷业是在外贸需求的刺激下,在较短的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的。靠的是本地丰富的瓷土原料、燃料,方便的河道运输和港口转运,产品成本相对较低。潮州城周围数以百计的窑灶,大部分属于个体窑户所有。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有的全家人都参加此项生产劳动。


  这种以个体窑户为主的生产关系上马较易,费用较省,成本较低。这种个体小窑户必须走合股经营、联合烧制的道路。因为改进了的龙窑容量很大,一般长度都在二三十米以上,有的长近百米,有必要合股烧制、经营,以达到充分利用炉容,节省燃料,降低成本的目的。笔架山古窑群,是宋代潮州古瓷窑的核心部分,其外围部分包括潮州城南郊、西郊、北郊、澄海莲下程洋冈等处。


  小说中,初试瓷器经营的女主人公沈阿契还与广州西村窑试制端砚的瓷砚版,为做好蜜望果营销,烧制精美又易于保存果子的瓷鱼瓶。西村窑是广州宋瓷的典型代表。据【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西村窑是广南东路产量大、质量高的瓷窑,在国外及地处中国至南海诸国航道上的西沙群岛海域都有不少发现。


  小说中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就是“压轴戏”云龙窑的出场,重要成因之一就是沈阿契倾囊买下飞凤岭瓷土矿,为瓷艺大师崔响提供了上好原料。而沈阿契之所以能独具慧眼,正是因为卢彦曾经的指点迷津——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原来,长石类由于温泉或含有碳酸气的水、沼地气体起作用,常能发生变质形成瓷土。


  粤商和蕃商,民生视角的“北宋梦华”


  “头家(老板)”“头家阿娘(老板娘)”等岭南方言的植入,使《打春(完整版)》中的粤商(该书主角是潮商)有了新面孔。小说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主流价值,如重商崇商之氛围、务实开拓之精神、博大通融之胸襟、仁爱正义之人文等。除了粤商的塑造,书中更有对从诸蕃国来宋贸易的古代蕃商形象的描绘,带入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


  作者在写粤商形象时选择从平民视角切入,意不在浓墨重彩于极尽神化的豪商巨贾,而用素描的方式写出淡去光环,也没有三头六臂的普通人。他们弱小,所以他们在生产经营中摸索出古人早期的股份制经营方式,将许多股细绳拧成一股粗绳,既应用于瓷窑,也应用于远洋海运。他们是“头家”,同时也可能是全家男女卷起裤腿就露出两脚泥的生产者。“打春”作为奋斗的代名词,并没有将奋斗理想化。我们耳畔响起的仿佛还是云龙窑追求精品时一次次砸烂成品的碎瓷声。


  岭南荔枝在该小说中也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是海上贸易“台柱”,还催生了期货贸易雏形。这样的岭南荔枝是否颠覆了你对荔枝的认知?宋人用“红盐法”加工荔枝,可经久保存,解决了远洋运输的问题。宋代商人买卖鲜果荔枝还采用了类似期货的方式,“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见宋人笔记《荔枝谱》)作为外贸“台柱”的荔枝,成为岭南支柱产业之一。但这些关于荔枝的说法,并非纯粹小说之戏说,宋人笔记早有记载。


  小说中岭南地区的不少宋人宋事是从《广东通志》中走出来的。宋代的岭南佳果柑橘、苹婆果都曾为贡品,而奇花异木蓊蓊郁郁更是岭南景象,也有了岭南奇花纲的故事。《广东通志》记载,太平兴国三年,知广州李符献《岭表花木图》,又有“广南岁进异花数千本,至都下枯死者十八九,道路苦烦扰,转运使黄震奏罢之。”颠覆今人认知的更有宋代潮州的野象活动。


  经济史角度的小说


  《打春》是一本经济史角度的小说,不仅有“钱荒”和解决“钱荒”的故事主线,还有作为北宋金融一条街的“界身巷”;细民交易的城郊货摊“草市”;有质押场所“解库”、汇款机构“便钱务”;有糖霜、染料等产业的戏剧性演绎,也提到作为纳税品的平纹绸、作为纳税中介的“揽户”;有不动产交易的“投税请契”,也有宋代女性参加契约活动能否成为“契首”等经济地位的探讨。


  例如,作为“国际货币”的宋铜钱。“钱荒”和解决“钱荒”是贯穿了大半部《打春(完整版)》的一对戏剧冲突。由此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个“内部”现象。在宋代,中国海船与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都进行了直接贸易,与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非洲盛产象牙、香料,都是中国市场畅销的大宗商品。非洲也发现了大量的宋瓷和宋钱。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六《论钱禁铜法事》有载“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之。”据【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及【日】桑原骘藏《蒲寿庚考》,东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均有宋铜钱出土发现,如北宋的“淳化元宝”,可见宋代铜钱流布之广。


  潮学泰斗杜经国、黄挺在《潮汕地区古代海上对外贸易》中记载,广东澄海隆都后埔宋代佛寺遗址曾出土宋铜钱1800多斤,当时佛寺前是出海港,佛寺则是海商集会之所。这些铜钱是蕃舶收买而因故未能启运的走私品。这成了小说中反派钱匪“陆铜钱”的一个原型出处。


  小说还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北宋经济新现象的两个事件:一个是香药交引的问世,一个是占城稻的引进。


  北宋前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是出口大宗,香药是进口大宗。最初,所有的香药宝货都纲运进京,在批发环节进行“官营”,后来随着进出口体量的不断增大,旧的运输模式出现了成本倒挂,催生了香药交引,从而减轻了纲运成本的压力。包括香药交引在内的有价证券被应用于社会面,解决实际问题,被视为宋代金融的一次进步。


  同样应运而生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起初,不同地区在经济产业链上有着默契的分工,海上贸易的开放打破了原来不同路之间的供需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海商从购进占城米,到引种占城稻,推动了当时农业科技的进步。据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占城稻最初由海商贩运至福建、潮州等地,潮州尤其繁育出白占、黄占、赤占等许多品种。


  (潘子扬)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吴燕珊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