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郑振强《名家笔下的潮州》序
发布日期 : 2024-08-22 09:24:1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郑振强《名家笔下的潮州》序


  我在马来西亚砂拉越首府古晋市访问的时候,突然接到郑振强老师的来电,说是他有一本名叫《名家笔下的潮州》的书要出版,请陈平原教授题签好书名了。读了我为李英群老师和邢映纯二位的《潮州有座广济桥》写的序,觉得挺好的,就想起来让我也给他的书写序。通常来说,与家乡的方言、文化、教育相关的事情,我能帮忙的就帮忙,加上远在马来西亚,长途电话里也不宜多说,就“大头大头” 应承了。


  从国外归来,就收到郑老师吩咐人发来的近60篇大作,乍一看,“大头”变成“头大”,都是美术、工艺美术评论的内容。不论是书画,还是民间工艺美术,我都是门外汉。虽然,郑老师书里写到的大师们,有一半以上我是“认识”的。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答应过了的事情,“头大”了也得“顶硬上”。


27841724288067328.jpg

书名题签:陈平原 封面作品:林墉


  于是,老老实实先做学生,偷空拜读郑老师的大作。还好,其中一些大作,以前是读过的,似曾相识,如《林墉:献给潮州绣花娘子的恋歌》 《十八梭船锁画桥——吴芳谷笔下的湘子桥昔日风采》《情深意切 塑铸永恒——庄征老师与陈伟南先生铜像》《一辈子画一棵树——杜应强和他的国画“根深叶茂 韩水长流”》《斯人不再 斯艺永馨——怀念雷铎老师》《融通中西 挥洒诗意——庄华岳老师与“欢乐颂”》与《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陈玛原老师和他的草书艺术》等篇。就因为郑老师所写的这些大师,我基本上都知道他们,曾松龄、庄征、雷铎、李小澄等老师,我在汕头大学和韩山师范学院工作时还有比较频繁的交往。为我壮胆的,还有汕大和韩师两校同事二持兄2013年就发表于《潮州社科》上的大作《创作与艺评 耕耘与守望——略谈郑振强先生艺术人生》,当时我们都在韩师,就阅读过了,这次又翻出来学习了一遍。陆陆续续读了一个多月的郑老师大作之后,终于有胆量下笔写读后感了。体会如下:


  首先,读郑老师的近60篇大作,惊叹其交游之广,且“往来无白丁”,基本上都是美术界或工艺美术界的大师,且涉及门类颇多,我粗粗把它们分一下类:书法篆刻类的有赖少其(第1篇,以下只标排序数字)、詹砺群(6)、饶宗颐(12)、陈玛原(25)、雷铎(22)、汪德龙(33)等;国画类的有林墉(2、50、55)、林丰俗(3)钱松喦(4)、王显诏(8)、吴维科(16)、陈望(17)、杜应强(20)、李开麟(21)、许钦松(29)、王兰若(34)、蔡瑜(36)、刘启本(39)、黄展宏(53)、陈骏(54)等;版画类的有洪风(9)、张望(18)、陈烈彬(19)、唐英伟(24)、曾松龄(41)等;水彩、水粉画类的有吴芳谷(7)、王肇民(27)、刘培和(30)、罗宗海(35)、庄华岳(33)李小澄(40)、洪玉财(55)、陈少群(56)等;油画类的有洪世杰(13)、吴藏石(15)、蔚国银(37)等;雕塑类的有唐大禧(5)、庄征(11)等;素描速写的有胡浩(14)等。属于工艺美术类的有瓷画的任恒泉(43)、潮彩的陈锡藩(44)、潮彩的许木顺(45)、嵌瓷的有卢芝高(48);金银錾刻的有吴泽长父女(44)、黑宣纸金漆画的有沈资源(46)和刺绣的康慧芳(51)等。


  郑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其原因主要是他业务上的一专多能,他原先主攻黑白版画,自他的版画《拾穗》1964年发表于《长江文艺》上之后,他的版画创作佳作迭出,《青春年华》、《太阳·鸽子·人》等青春活力和精神魅力勃发的大作相继面世,好评如潮。但他探索的步伐不仅仅停留在版画上,对国画等其他书画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涉猎了。我想,为了写这些评论,他应该是不但看了很多的作品,还要阅读很多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才能与大师们切磋交流,探求大师们作品的创作方法、审美追求和心理导向,从而写出这些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文章。在我与郑老师屈指可数的几次交往中,我知道郑老师并不长于言谈,他不是那种说起自己专业的话题便喋喋不休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更是一位谦逊有礼、平易近人的潮州文人。饱学多见而又谦逊有礼,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他在与大师们交往时如鱼得水。


  当然,另一个方面,除了郑老师的谦虚好学、愿意转益多师之外,潮人之间重视乡谊友情、热情好客的人文特性也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著名的大师,如前后两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墉、许钦松都对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十分关心,几乎有求必应。有不少乡亲慕名来穗拜访,也热情接待、亲切交谈,指导其美术创作。远在国外的潮籍美术家们,潮人的这种人文特性表现得愈加突出。我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学的时候,与著名书法家、音乐家杨明先生交往,他对我这个澄海晚辈乡亲倍加关心,把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无偿借给我住了几个月,为的是彼此有闲时可以滴茶夜话。在美国加州访学时,我致电在汕头大学有一面之缘的洪世杰先生,表示想造府拜访请益的愿望,洪先生一听,随即安排接待我,并全家出动。他在家中的走廊里布置了他和女儿的代表作,亲自和师母一起为我介绍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又专门拿出来工夫茶具和陈年铁观音,泡起工夫茶来,我们“有食有诐”,从他的画作诐到我的《新编潮州音字典》,从外国美女创作谈到与中国美女创作的不同审美。杨、洪二位先生比我年长20多30岁,但我一点儿也没有父辈居高临下之感,感受到的是他们热情、亲切的乡谊和友情。我想,郑老师接触、采访的这些美术家们,也都是一样接待郑老师的,郑老师才得以写出大师们作品的内涵真谛。大家读一读本书后面黄少青的《小文章 大精彩——我读郑振强先生夜访林墉的两篇文章》就知道个中缘由了。


  其次,对这些画家、书法家和工艺美术家的介绍和作品的评论欣赏,无疑是对读者的一次美术的科普教育。在郑老师所介绍的这些大师中,当代的、还健在的,读者可能知道其名头而不知其艺术成就及其特色。例如饶宗颐、林墉、林丰俗、许钦松、蔡瑜、杜应强、卢芝高、康慧芳等潮人几乎老少咸知。已经逝世的大师们读者则未必都知道,如王显诏、李开麟、詹砺群、陈望、王兰若、吴芳谷、庄华岳、罗宗海、曾松龄等。孤陋寡闻如我,如果不是来韩师工作而阅读了一些有关潮州的文化、教育史的文献,还不知道王显诏、吴芳谷和庄华岳的艺术成就。是后来拜读了李小澄老师送我的《吴芳谷水彩画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84)和郑老师的大作《融贯中西的艺术孤行者——庄华岳与赵无极》(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才知道这二位的成就之高,其实完全可以进入国家级的层次。尤其是庄华岳,作为著名画家赵无极的同学,如果不是生不逢时等因素,他也完全有可能像赵无极一样,成为一位国际著名的画家。


  第三,郑老师的作品,其实也可以看做一部“散装”版的潮州美术史来阅读。自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潮汕的艺术学子们纷纷趁轮船之便,负笈前往上海、杭州等地求学,仅就读于上海美专的就达百余人之多。如潮州的王显诏、黄家泽、李开麟、杨思园等就学于上海美专,30年代,庄华岳、吴藏石、洪风等就学于杭州艺专。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书画大师,是潮汕现代美术史的开创者。新中国成立以后,赴省城广州美术学院求学者为多,成就了众多如今岭南画坛乃至全国美术界的重要画家,如林墉、林丰俗、罗宗海、许钦松、李小澄、林蓝等。在郑老师的文章中,这些主要代表人物基本都写到了。郑老师还曾写过《近代潮州书画艺术与民间艺术 》《潮州工艺美术巡礼》等文章,可窥其对潮州美术史和民间工艺美术史研究之一斑。


  第四,郑老师的大作,提升了“活着的古城”——潮州的知名度。潮州是海内外潮人的故乡,韩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地的美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们生活在这座自然环境优美、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精致古城里,自然是幸福感满满。情之所至,笔下便是一幅幅如画的潮州美景呈现。而生活在外地、国外的美术家们,则用饱浸乡愁的彩笔,绘下了思之念之的故乡的风景。无论何时何地,你只要看一看、读一读郑老师这些作品,相信你也会受到作者们笔下流露出来的浓烈乡情的感染,感受到一股思乡之情扑面而来,有了随着画家彩笔的指引,回家乡再欣赏欣赏曾经被自己忽略过的、画家笔下的故乡美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嘛!


  至于《名家笔下的潮州》里的每一篇文章的精彩,我这里就不“剧透”了,留待读者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一定是开卷有益,益处多多!


  甲辰酷暑于羊城南村


      林伦伦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吴燕珊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