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翻阅潮州
田园岂是子孙计 青紫今为里巷夸
——潮州城试馆述略兼以丁氏试馆为中心
发布日期 : 2024-05-26 08:37:4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91571716683642487.jpg
丁氏考试会馆

  □ 陈贤武

  明清科举时代,一个普通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一般来说,需要经历三重考试,即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乡试的称举人,通过会试的是贡士,唯有殿试以后才能成为进士,进而入朝为官。但实际上,在这三级正式的科举考试前,还有一场科举预试,即童子试。童试古已有之,参与者一般为儿童,如唐宋之童子科,但非严格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的范畴。明清两代的童子试,才是真正的科举考试之“初试”。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士子必须在获得生员资格后方能获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机会,童试亦由此而生,三年两考。清沿明制,并进一步完善。“这是读书人考试的第一步。凡应考者,都称文童,俗名就叫作童生,进了秀才之后,便称为文生,永远不进秀才,永远称文童(以区别于应武科的武童生),考到七八十岁的人,各县中都往往有之,然也仍然得称文童,所以从前有一副对联曰:‘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齐如山回忆录》,202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史上最高龄的童生是广东三水县之陆云从,百岁方考中秀才。清道光五年(1825)应广东乡试时,已102岁,得钦赐举人,钦赐国子监司业衔。(《道光乙酉科各省乡试齿录》)

  作为科举预试,童子试并非“一考定终身”,要经过十四次考试,对比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难度比今日的国考不可同日而语,以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例,全国大约有200万考生参加县试,其中只有3万人能够取得生员资格。据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户口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潮州府总人口1405180人,府县共录取生员154人,比率1/9124。

  《齐如山回忆录》:“考秀才名曰小考,在各府考试,主考者名曰学政,各省亦用翰林,如直隶省则必用侍郎阶级之人。小考共分三个阶级:一是县考,由本县主持;二是府考,由知府主持;三是院考,由前边所谈学政主持。县考府考,又都各考五次。”一般县试在每年二月,府试在当年四月,通过者可参加院试;院试在府城考试,考两场正式——正试、覆试,两场形式考——招覆、总履,目的在于确认此前参加考试的是本人、没有顶替。最后,学政在自己住宿的衙门中召集合格者,称为“发落”。教官全部身着朝服参加,合格者第一次穿上标示生员资格的正装:蓝底黑边的“蓝衫”,头上戴着雀顶,逐一拜见学政,学政赐予其称作“金花”的帽饰。新生员跪谢学政恩典,学政站着答礼并抚慰激励考生。因学政别称为提督学院,故称“院试”;因曾称提学道,故又称“道试”。院试仍以府为单位,学政必须亲临各府,考试该府录取的所属州县之童生,故每省各府童生院试的时间均不同。潮州府的试院设在今市区与上东平路交界处的卫星路,旧称察院衙街、考院衙,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二》:“试院,在城东隅。旧巡按行署,明成化间建,后改为试院。”通过考试者脱离童生,成为生员,俗称“秀才”,按成绩分别送入府、县学宫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成绩最好称廪生,公家还按月发给粮食。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如考生在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称“案首”),称为“小三元”。俗谚有“秀才无假,把戏无真”“把戏是假,脚手是猛”,可见人们在心目中对秀才学问之认可。

  一旦成为秀才,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来自四里八乡的尊崇。用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话来说,“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于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故今之愿为生员者,非必其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生员论上》)这些政策还会惠及全家,如清朝明文规定:“凡生员之家,一应保甲大小差徭概行永免。”(光绪《黎平府志》卷五)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明史》《清史稿》“选举志”,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王道成《科举史话》,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日)宫崎市定著、马云超译《科举史》等。

  童试对报名条件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出身清白、本籍报考、无匿丧之举、无枪替之弊、有保结之人”,因此各地参加童试的考生数量庞大,其中“南方州县应试童生,常二三千人。”(清·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三安流民》)而县试、府试均分五场(府试后或为三场),每天考一场;院试考四场,每场一天。

  到明崇祯七年(1634),潮州府是“一府管十一县”:海阳、潮阳、揭阳、程乡、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平远、镇平。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嘉应州,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属之,潮州府领县八。乾隆三年(1738)新置丰顺县,“一府管九县”。

  由于次数多、考期较长,每逢考期,府辖各县文、武童生均云集府城,考棚林立,这使得城内住店、餐饮等价格水涨船高。有鉴于此,州县衙门时常发布公告,令商家等不得哄抬市价。从相关的文献来看,考生光住宿费就要花掉5两到10两银子,而担任私塾教师的秀才一年的收入也只10多两银子,更何况童生们来考试,住宿费只是其中的一笔开支。因县考在县衙大堂上举行,“考试用的桌凳也得自己预备,谁能够由乡下运去呢?都是由城中‘借用’,借不到干净桌子,则小饭铺的油桌,厨房的案板,旧棉花的架子等,都可以将就着用。有的县中有预备现成的桌凳,但是也不多见。”(《齐如山回忆录》)倘若家境一般,囊中羞涩,就更易招人歧视。清代澄海洪肇基《凤城竹枝词》有:“店户今应陡发财,人逢考校入城来。沿街招卖沿街卖,一路声声唤秀才。”“陡(突然)发财”就很说明问题。

  鉴于此,有些名门望族的乡绅贤士,就会慷慨解囊,为兴旺家族、福泽后世而出力,因此而产生了不少姓氏试馆、联宗祠来解决本宗族士子的食宿等之需求,开始在城里兴建试馆,专为参加科考的本族子弟服务,规定只有考上了的考生才需要付相对低廉的馆费,对于大多数落榜考生则是免费的,可将此视作为科举考试服务之公益机构或者慈善机构。此类机构在潮州城内就有丁氏试馆、戴氏介圃试馆(是清末戴清源纪念其父道光举人戴维祺而为归湖戴氏家族童生所置)、棉邑(潮阳)萧氏东璧公试馆(清光绪间怡和洋行买办、潮阳西园主人萧钦为纪念其父萧盅而置)、潮阳郑氏试馆、潮州刘氏青藜书院、黄氏九邑宗祠,等等。揭阳《德里陈氏族谱·德里旧家考》(清抄本)载:“乾隆己卯年(1759),本族与夏姓打架,词讼息案后,公存银两,赎回三进,以为科岁子弟考校试馆,公议充书役人等,不得以为寓所”,仅服务于宗族科举之需。潮州府丰顺县于清同治九年(1870)“修复潮郡军厅巷内丰顺旧所购置之仓基,今为书院,颜曰‘登瀛’”,(光绪《丰顺县志·建置志》)并“购置产业,设立宾兴(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以补助士林应岁科试、乡试经费”,“前座为邑属金山、韩山书院肄业生徒住所,遇岁、科试,由送考廪生及办考公务员集中办公之地。其作人宗旨与书院同,故大门名‘鹏湖书院’”。(民国《丰顺县志·建置二》)

  位于太平路(今俗称“牌坊街”)四进士亭巷的丁氏试馆,又名“丁氏留耕公试馆”,相传由仙田丁氏族人于明代中后期建立,专供本族裔孙、后推而广之供同姓子孙进府城考试时寄寓备考,提供食宿。这个地点可谓“黄金地段”,与昌黎路海阳县学、上水门街府学、卫星路试院均距离不远,步行只需几分钟,对当时考生来说,十分便利,可见当年创立此试馆的丁氏先祖之崇文重教的传统、高瞻远瞩之眼光!相传晚清洋务运动先驱、丰顺丁日昌来府城参加童试曾寄寓于此。查江村编著《丁日昌生平活动大事记》(198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记载其道光二十二年(1842)赴潮州童试途中,因饥饿昏蹶于新圩树下,遇农妇救而活之。是科得中秀才。于此推之,寄寓于此试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历史原因,试馆后来被改建。为鼓舞今人求学奋进,丰富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作为我市“百家修百厝(祠)”重点项目之一,2018年丁氏族人自筹资金,经过五年的施工,总投资约300万元(其中古巷枫洋苏氏捐赠23余万,因清代仙田丁氏妈嫁与苏门,对家族兴盛起了一定作用,因此常感念),于2023年12月16日举行揭幕仪式,并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名从俗改为“丁氏考试会馆”。馆占地近185平方米,古朴典雅,内分门亭、单层展厅、双层综合空间。内设“青衿之志行入世·履践致远显担当”主题展览,既有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分享介绍,也有南宋时期潮州知州丁允元之介绍。作为当前潮州古城内复建成功的第一座试馆,填补了潮州科举考试历史文化方面的版图空缺,对丰富潮州文旅内容,弘扬潮州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历史链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钦定学政全书》记载:潮州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内南澳同知录送拨入一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海阳县学,额进十六名(同治年间增至二十四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潮阳县学、揭阳县学,各额进十八名(潮阳在同治年间增至二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澄海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饶平县学,额进十五名(同治年间增至十七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大埔县学、惠来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大埔在同治年间增至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普宁县学,额进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丰顺县学,额进八名(同治年间增至十一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按:增补据《潮州志·教育志》补。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庞磊成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