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翻阅潮州
林大钦的对联
发布日期 : 2024-02-04 09:41:0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相传嘉靖十一年、潮州唯一的状元林大钦的春联,一直流传至今,不少人家除夕夜还喜欢张挂。但究竟是不是状元爷所作,苦无文献依据,殊难确认。


  民间长期传说,林大钦家中贫苦,上学时父亲无力购买新鞋,就给儿子购置一双红木屐。路上,有个老者抱了一只公鸡求联,旁边写好的上联是:“鸡翁(方言,即公鸡)头戴髻(潮话读[帝过])”。如对得出,将公鸡抱走,如对得不工整,贴他十张红纸钱。大钦才思敏捷,很快对出下联:“羊母颔留(潮语读[庵6刘]鬚。”老者见下联无懈可击,遂把公鸡让他抱走。林大钦趿着红木屐,高高兴兴地抱着大公鸡上学了。长大后,22岁中了状元。故至今逢“开书礼(上学典礼)”、“出花园”者,民间习俗都要穿红木屐、午餐吃鸡头,都是以林大钦为榜样,博个好彩头。


  银湖院后虎耳草;


  金石宫前龙眼花。


  (据陈广杰、邓长琚《广东历代状元》)


  银湖:南宋末称“院士乡”。明初因村呈湖状,村民富庶,乃取“百水归湖,堆金积银”之义,改称“银湖”。原属海阳县登隆都,今属潮安区龙湖镇。(据《潮州地名志》,2006.6.) 虎耳草:一种能清热、凉血、解毒的野生中草药。


  金石:光绪《海阳县志·墟市》:“金石宫市,在东莆都西林乡前。”《潮州市地名志》谓:金石圩,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古时圩附近村民、居民由福建避战乱迁来,聚众而居,集资兴建神庙,结社同盟,名曰‘金石庙’,义取‘盟坚金石’之意。圩因金石庙得名。”按,潮人习称神庙为“老爷宫”,故亦称“金石宫”。


  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仅18周岁的林大钦考中生员(秀才。明代海阳县三年一科的生员名额只有20名,年均不足6、7人,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有了功名,教书的收入可相应大大提高。)附近的银湖乡想聘他到书院教书,族长见他年纪轻轻,心生疑惑,便搬出曾经难倒过不少老学究的“独脚对”来考考他。林大钦一时被难住了,只好失望地回乡。走到金石宫前,一棵龙眼树正花满枝头,大钦灵机一动,赶紧重到银湖,对族长说:“对联有了!”接着便朗声念出:“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等人连称“好句”,当即聘他到书院执教。


  从对联格律的角度上看,“院后虎耳草”连用了五个仄声,说此联“违律”,毫不为过。民间传说嘛,不宜与标准的诗文等量齐观。何况,“耳”字在潮语中白读音为[弦6],属声调中的“下上声”(与“系”字同音。潮人称耳朵的“耳”字为“系”,如“鼎耳”、“杯耳”、“畚箕耳”等)。古人早有“以入(声)代平;以上(声)代平”的说法(林大钦与族长等人讲话,当然用潮州方言),准此,“虎耳草(仄平仄)”对“龙眼花(平仄平)”,同样能收到“抑扬顿挫”的效果,毋需苛求。


  由饶宗颐总纂、林德侯分纂之民国《潮州志·丛谈志》中,还特设立[东莆(即林大钦)属对]条目,文曰:


  林大钦以母老乞归,道经杭邑,故有句云:“白水磜(qì,潮音读[此鞋3],又读[试])头,白屋白鸡啼白昼”,未有对者。大钦随地询名,去县十五里,得对曰:“黄泥(谷龙)(lóng,潮音读[笼])口,黄家黄犬吠黄昏”。人称其二。盖白水磜、黄泥(谷龙二地,悉杭辖也。(原注:《上杭县志》)


  此联以“黄泥(谷龙口”来对“白水磜头”,以“黄家黄犬吠黄昏”来对“白屋白鸡啼白昼”,难怪上杭县“人称其工”。而“随地询名”,堪与“银湖、金石”联相媲美,从而印证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个古今至理。


  《丛谈志》的作者又加[按话]一则,文曰:


  潮州太守一夕出巡至西门,楼更鼓适敲四下。转至东门楼则敲三下。太守以转瞬间差异若斯,翌日拿责守门吏曰:“昨宵两门更鼓何差悬若是?今有时,期三日复命,无能答者当绳以法。”吏唯唯。守曰:“东楼三,西楼四,更鼓不明,不明更鼓。”吏出,久之,苦无以应。求之东莆,曰:“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吏呈太守,守询出东莆手,大嘉勉之。时东莆尚为诸生,其警敏若是,此上杭所以亦有兹对也。


  上述记载,可明数事如下:


  1.“潮州太守”究竟为谁?


  据载,“时东莆尚为诸生”。前文已言“嘉靖八年己丑,年仅18周岁的林大钦考中生员(秀才)”。(与“尚为诸生”语正合)又据光绪《海阳县志·林大钦传》:“嘉靖辛卯(十年)就(乡)试……壬辰(十一年,1532)登进士,廷对……上览之,亲擢第一。”(壬辰年大钦正好22周岁)从嘉靖八年到十一年(即己丑至壬辰),由干支纪年刚好是四年,亦合。


  又查民国《潮州志·职官制》[明·潮州知府]表:“嘉靖九年:邱其仁,字主静,福建莆田进士。”(任期至十二年,以忧去。)可见“潮州太守”是莆田进士邱其仁。据嘉靖《潮州府志·地理志》[广济桥]条谓:“嘉靖间知府邱(丘)其仁立桥东西二亭,以息过客而桥南北皆甃以灰石栏,杀浮梁四之一(即由原来的24只梭船改为18只)。岁佥桥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纳银五钱,储于帑(tǎng,潮音读[桶]。贮财帛的国库、府库。)为补置费。”这位丘太守,可不是一般的官员。观其对广济桥之措施,可见其细致的官风:①建亭于桥之东西“以息过客”;②桥上南北“皆甃以灰石栏”,以策行人安全;③“杀浮梁四之一”。距曾汪于宋乾道七年(1171)创建“康济桥”已经历了359年后,民谚所说的“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才宣告完成;④雇用桥夫、渡夫54名以加强桥上秩序的管理,为交通之管理开创了先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丘太守还雅好诗文的创作。谯楼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发布“标准时间”(即用更鼓按规定敲几下),从府署的谯楼由滴漏(一种计时器)测定的时间后用鼓声通知四方的鼓楼。是官署的职能之一。偶然出现失误,此事可大可小。幸亏丘太守钟情于诗文:“今有对,期三日复命,无能答者当绳以法。”采取“先缓后急”的作法。(其实太守亦深知属吏胸无点墨,必然求救于文人。)及至看到大钦的下联,遂“大嘉勉之”,给予奖励。此事与《海阳县志·林大钦传》有异曲同工之妙。《传》曰:“嘉靖辛卯就试,督学王某奇其文,荐于巡按御史吴麟,更试《李纲十事》,考据详核,词旨凛然,相与叹赏曰:“必大魁天下!”督学与巡按,可谓眼光独到。


  林大钦早年聪敏异俦,警敏过人。当年参加殿试时,上《  对策》,指出朝廷“昏混衰世之政”的原因是“三冗”(冗员、冗兵、冗费),而治理的对策在“八议”(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徵、通利、禁奢)。深获喜苏文的皇帝之心,遂钦点大钦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任三年,由于官场险恶、政治昏慵,于是借口母病,乞归奉养。又英年早逝,无甚政绩可言,故民间传诵者,多为他对“对联”的故事。(1996年,潮安县文联曾编《<新潮 >丛书》,其中有《林大钦联话传奇》一书加于汇总。属内部资料,可参见。)


  拙文旨在据民间传说、见之于文献的林大钦对联作品,作点钩沉与誉录,举其一隅,以见其概。未妥之处,谨俟识者有以教之。

 

  (曾楚楠)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庞磊成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