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火船码头
发布日期 : 2020-04-23 09:56:54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梁冬霓

  旧时的轮船叫火船,因此我的家乡梅州松口最大的码头叫火船码头。

  三十多级的石阶,一级一级下去,满目皆是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在阳光下面伸展着碧绿的梦想。昔日勤劳的客家妇女在临水的石阶上浣洗衣服,欢议镇上之事,小孩则在岸边戏水,还有许多大人带着小孩在岸边的浅水域里游泳。如今码头上静悄悄的,一些小鸟在低空盘旋,不见货轮,也不见接走此岸之人,迎接彼岸之人的客船。

  这里承载着海外华侨的思乡情结,客家人下南洋的起点,多半从这里开始。多少怀念、感叹、遥望,都在这里化作旧时的一道风景。近几年家乡为了宣传历史文化,在码头的石阶上建造了几座铜像,有背着箩筐的搬运工,上岸的归客,离乡的游子,远眺的妇女与小孩……靠近码头的水面上还有一座“火船”,再现当年码头的热闹场景,以及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犹记外婆当年经常挑着担子,在晨曦微露时从这里出发,坐船到乡下卖货,傍晚,又在漫天的霞光中挑着担子走出船舱。货郎们都在这里早出晚归。小时候,我经常在火船码头等待外婆的归来。一种翘首以盼的感情,就是她那日益霜染的鬓发,是她那件“的确良”短袖花衬衫,是她那从脸颊滑落的汗水……外婆总是会在装雪糕的壶里(客家话叫雪壶)留下一块牛奶雪糕给我,总会在扛着的甘蔗中挑选最甜的一条,斩断,削皮,再细心削成一片一片放在我嘴巴里嚼。甘甜的蔗汁从嗓门流过,外婆脸上的笑容,似乎比蔗汁还甜。而一切已经走远,外婆也已经归于尘土,唯有那温暖的记忆,如那水波上闪烁的光,经久不息地点缀着我长草的旧梦。

  码头所在的街以前叫河唇街,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临江有400多间铺位,在上个世纪极为繁盛。火船码头附近的店铺,是由华侨投资建设而成的“骑楼式”的南洋风格建筑,商铺里百货齐全,应有尽有。那时,我也曾经跟着父母亲在火船码头的边上摆摊档,卖的是塑料拖鞋与显形香。犹记显形香跟拇指一样粗,燃烧后依然呈直立状态,黄色的灰上现出“财源广进”“幸福平安”等吉祥的字眼,或是一朵花、一条龙、一座观音之类的图案,显得那么神秘。我们的摊子上经常有人群围观、交易。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我像一尾鱼好奇地四处游窜,只有江边的风,听到我自由自在的呼吸。

  码头对面的“松江大酒店”,无数客家人坐船下南洋,或从南洋归来时,都要在此住上一晚。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一起从一楼跑到五楼,在阳台上观望对面澄澈的江水,后来,人去楼空的岁月里,松江大酒店变成了一座废弃的旧楼。现在,经过修葺,黄色的外墙赭红的柱子与南洋建筑风格的拱形楼面,成为这条街的亮点,每个拱形楼面的两边嵌着蓝色的雕花。过去的日子,松江大酒店与火船码头默默相对,繁华之时共沐风月,寂寥之时互诉沧桑。而现在,松江大酒店变成了华侨文史博物馆,收藏着民国时期梅州当地以及华侨从国外带回来的家具、日常用品和工艺品等等;火船码头,则成了访问古镇的游客必经的地点。站在码头上,面对滔滔江水,背向松江大酒店,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怀古思今,似乎成了心怀桑梓的游子必修的功课。

  从唐宋中走出的松口被评为千年古镇后,火船码头所在的街便成了古镇的标志,纷纷有游客前来一睹这里的古朴与沧桑。这里不像江南古镇般柔媚温婉,没有古香古色的格花窗与马头墙,但是,这里有追述往事的浩荡江风,有寂寥怀旧的古码头,有江流中闪烁的关于过番的传说,有融合着西方及南洋风格的斑驳骑楼。那些盈盈江水,让所有的虚浮沉淀,让所有的繁杂过滤。

  远去的火船声似乎又萦绕在耳边,叫人不得不含着清泪,去翻阅一个个随着江涛远去已经尘封谢幕的故事。骑楼里琐碎的记忆,经岁月的一声长叹,就轻轻散落在火船码头的凝眸中。

  在火船码头倾听风的呢喃,回首的瞬间,便是水岸的经年。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