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啁啾,喜鹊高唱,一年一度中秋节又到了。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道出了人类对时光的怀念和生活的憧憬,然而今天却付与新的含义,老百姓衣食无忧,精神饱满,对月亮和中秋提供的刚需,更多的已是文化产能。
曾经在相当长时间,漆黑的夜里,月亮总是慷慨洒下一片银光,给夜行人带来前进的方向和勇气,给少年儿童带来快乐和梦想,给恋人带来浪漫和力量,纵使是上、下弦月弯弯如镰,若隐若现,无可置疑也是“有光就有希望”。
中秋夜,人们摆上月饼、糕仔、柚、苹果等供品,还献上万千颂歌,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无不韵味十足!
中秋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传播、发展升华,灿烂如花。饶平处于闽粤交界,潮客文化相互交融,充满特色,更具魅力,耐人寻味。除了赏月、吃月饼、猜谜,黄冈、钱东、所城沿海一带家家户户印糕仔也必不可少。糕仔的作用和月饼相同,都是为了答谢月亮照亮大地,尤其是大城所、高埕村一带摆糕仔比赛,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念念不忘。
糕仔一般以脱皮绿豆为主,加入糯米粉、白糖和脱皮白芝麻等食材,经历蒸晒豆、碾粉、熬糖、搓粉、压制成型和晾晒等步骤制作而成。其中熬糖最关键,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糕仔模具小巧玲珑,传统的是铜印,形状多种多样,有两个印耳,底刻所需图案。糕仔形状有圆形、菱形、心形、椭圆形等,颜色有白色、绿色、赤色、淡黄色等;直径约三厘米,厚度约一点五厘米,上面凸起一个“福”或“囍”字,也有各种花朵、十二生肖等吉祥图案。
明月当空,月光如水,一盘盘用心堆砌的糕仔,被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摆在门口、天井或天台上,美丽如花,香气扑鼻。
饶平黄冈糕仔已经入选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实至名归。它代表的不止黄冈区域,而是全县人民的智慧结晶,每一个适合条件的人都可申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把糕仔传统技艺推向高峰。
所城镇一带古时候称红螺洲,现有风景名胜云峰山庄、大城所古城,有曹宗民间故事等等。云峰山庄即是“娘子寨”,南宋陈璧娘驻军营盘。话说当年宋帝昰受元兵追击,一路逃跑,在红螺洲稍息之后渡过南澳,又迁惠州甲子门。帝舟移师之时,潮州都统张达随船队护扈,妻子陈璧娘赶到红螺洲红螺山,与夫辞行,从此天各一方。张达战死崖山,陈璧娘绝食而亡,有《平元曲》留世。后人为纪念陈璧娘,把红螺洲改辞郎洲,红螺山为望夫山。
大城所是明清时期防倭防盗的军事卫所,因设于大埕,也称大埕所,简称所城。呈方形,石条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护城池。东西南北四城门,城门上筑重楼,城垣四角各设敌台。
先是南宋士兵遗留的后裔,后是明清守军家属,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花结果。人口组成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外乡人”不仅带来了青春,带来了任务,还带来了各地文化,五彩缤纷,取长补短,相互交融,诸如端午节游旱龙、烙鼎翻,中秋节摆糕仔等。尤其是中秋节摆糕仔,更是一项简明扼要、喜闻乐见、普遍接受的庆典。
中秋节午后,报名参加摆糕仔比赛的各家各户妇女,把在家里砌叠好的一盘塔状糕仔小心翼翼扶到祠堂门口的公床上,这段路无异于“赶考之路”。然后由宗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组成评审员,评出一二三名。评选条件很简约,第一“盘最小”,第二“叠最高”。有一年,一个三十多岁主妇摆了一盘糕仔,盘子只有巴掌大,却摆了一点二米高度,获得冠军。如此巧妇,婆婆对她刮目相看,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乡亲对她赞赏有加,婆媳和睦,妇唱夫随,邻里团结,皆大欢喜。在这些比赛活动中,被评上名次者兴高采烈,众人鼓掌;评不上者,总结经验,明年再摆,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是夜,众星捧月。乡亲们兴高采烈集中在祠堂门口、水池旁边,开始赏月。老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年人讲糕仔制作流程,孩子们跳绳做游戏……
所城摆糕仔比赛及当夜赏月活动,吸引了周边柘林、大埕、新村不少村民来观赏和捧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止来看摆糕仔,而且人看人,寻找人间和心中的“嫦娥”,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直到月亮西斜,赏月才结束,外乡游客若能等到这个时辰,便可品尝到各家各户清甜适口的糕仔。当然,如今生活食有鱼、行有车,山珍海味已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糕仔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然而糕仔的存在已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糕仔不再是人们翘首以待、垂涎欲滴的糕点了。
所城中秋节民俗摆糕仔比赛,摆出了高度,摆出了成绩,摆出了美丽新画卷;外出回来过节者,除了满足乡愁,享天伦之乐,同时把这种习俗带到祖国各地,这何曾不是一种对陈璧娘的最佳纪念?
希望“飞船”下一次到达月亮,不止带回月壤,还带回嫦娥,而且第一站便降落所城,请她看一看摆糕仔比赛!
(张南山)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 2024-09-27说一说洪妙的《辩本》
- 2024-09-24但愿人长久
- 2024-09-20不见鳄渡见秋风
- 2024-09-17月圆中秋话节俗
- 2024-09-13杨门女将戏中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