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采一朵金黄雏菊仔细簪上
发布日期 : 2020-03-19 09:37:53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吴静

  闲暇之时常读《红楼梦》,其中一段写得饶有趣味: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在园子里给湘云还席,李纨令丫鬟碧月捧着盛满各色菊花的花盘,让贾母挑选。贾母在鬓发上插了一枝大红的菊花,还招呼刘姥姥“过来戴花儿”,听见这话,凤姐一把拉住刘姥姥,“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贾母众人乐作一团,众人揶揄她是“老妖精”,刘姥姥却笑着回答说:“我虽老了,年轻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今儿老风流才好。”

  每读到此处,不禁掩卷莞尔,刘姥姥这一句聪明的自嘲,却也道出了每一个女人的喜好。女子戴花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儿:窈窕身姿,墨发轻绾,撷一枝小花,斜斜地插在鬓边,顾盼流转生出多少风姿,若莲步轻移,暗香浮动,芬芳不已。设想若时光倒转二十年,簪上两朵鲜花的村妇刘姥姥,也会“风流”不输宝黛吧!

  李渔对女性美的鉴赏是多元标准的,他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无论哪种阶层的女人,在“簪珥之外”,“所当饰鬓者,莫妙于时花数朵,非但雅俗判然,且亦生死迥别”。他认为花朵是女子的必备饰品,“他事可俭,此事独不可俭”,簪花一朵,即有女子万种风情,且花面交映、芳华无尽。“时花之色,白为上,黄次之,淡红次之”,是说花当淡雅,素色为上,切忌浓艳,失了朴素温婉。

  古代女子佩戴花饰的历史,起源于劳动,也来自传感。戴花是为了美貌,更显女子面若芙蓉。戴花作为近乎礼仪的民俗,是从汉代开始,至南朝渐兴,到了唐宋时期,就盛行起来了。四时花开,兴随时移,春天多簪芍药、牡丹,夏天可簪栀子、白兰,秋天簪秋葵、菊,冬天只簪一枝腊梅就极风雅。花朵色彩也丰富绚丽,除桃红梨白外,还有浅黄的迎春——“各带迎春花鬓侧”,也能是火红的石榴——“鬟边插石榴”, 亦有迷离的紫色——“倚门人戴紫玫瑰”。幽兰、水仙、蔷薇、茱萸、茉莉……这些鲜妍明媚的可簪之花,顶着晶亮的朝露,衬于墨色发髻之间,若璀璨繁星于星空闪耀,又好似云蒸霞蔚绚烂明丽,动人无比。

  女子戴花美到不可方物,但其实戴花并不是女子的专利。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这样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男子发间头插茱萸登高,已成为九九重阳之习俗;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也记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有花。”可见,在唐代,民间男子头插鲜花已是常事。

  到了宋朝,男子戴花逐渐成为一股时尚风潮,可谓“满城尽是簪花郎”。苏轼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簪花于头,纵是白发老翁亦不输少年;“归见诸公问老子,为言满帽插梅花”,男子头上花朵的数量也愈发多起来。

  民间一派花团锦簇,文人士大夫也将簪花作为自己最喜爱的装扮。《宋史》中记载,喜庆之日,朝廷官员衣帽上都要簪花,“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若能得到皇帝钦赐戴花,更是无上荣耀,赐花按官员品阶决定多少,小小一朵簪花,亦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水浒传》第十五回,“义胆包身,武艺出众”的阮小五以这样的打扮出场:“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道插朵石榴花,披着一领旧衣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郁郁一个豹子来”。第四十四回杨雄亮相,《临江仙》赞词也说他“鬓边爱插芙蓉翠”,另花荣喜翠叶金花,燕青亦根据四时择花装扮……这些膀阔腰圆、粗犷豪放的梁山好汉,只因鬓边那一朵娇艳可人的鲜花,平添多少妩媚风情。簪花的男子成为《水浒传》中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素爱戴花,少时独钟情腊梅,喜其芳芬也爱其精魂。人近中年,却依然怀揣一颗少女心。“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今日也学一回清照,见路边野花开得活泼热闹,俯身采一朵金黄雏菊仔细簪上。天地阔大,眉间欢喜,哪管路人侧目,任凭那一朵小花兀自开放、兀自芬芳,在发间,也在心上。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