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情怯但问着花未
发布日期 : 2020-01-02 09:33:36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董改正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一部巨著,论点多己出,久享盛誉。写作本书时,先生告诫自己:“文学史者最容易流于武断的印象的主观态度,随着自己的好恶,对于某种作品某派作家,时常发生不应有的偏袒或谴责,因此写出来的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成为文学的评论了”。确是至论,却难以做到。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刘先生据《杂诗》一篇批评王维“对于民生漠不关心”,“见了乡人,不问民生的疾苦,不问亲友的状况,只关心窗前的梅花,可知这派诗人,除了他个人以外,对于现实社会,是完全闭着眼了。”这样的论断,恰恰是犯了“主观武断”的错误。

  当时,梁实秋先生就首先发难,写了一篇散文,名字就叫《寒梅着花未》,从诗人身世到文艺的批评方法、诗的艺术特质和诗人气质等一一说来,认为“以为凡是文学作品皆千篇一律的反映民间疾苦,否则便是无视于现实社会”是荒谬的,“殊不知文学范围很广,社会现象复杂,文学创作不能限于某一单独题材。我们评论作家,也不应该单凭一首小诗来论定作者全部的性格”。这是公允的论断。“五言绝句,局面很小,容不下波澜壮阔的思潮,只好拈一星半点灵机隽语……凡是有过离乡羁旅经验的人,谁不惦念其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人情所系,千古无殊。”确为懂诗的评论家言。

  王维的这首杂诗,淡然中饱含着深情,便如一个老僧偶遇乡人,说起前尘那般。往事落入苍茫,便如寒鸦万点,飞入冥冥暮色。万千心绪,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从何说起?生命脆弱,一夜沧桑,人事甚至不敢问。你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别的我不问了,你来时,可曾注意到我窗前的梅花,它的枝头,缀了骨朵没有?

  千万句话,只化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问梅。道是无情却有情,情到浓处情转薄,里面含着一个“怯”字,那些不问的,都是想听又不敢问的,都在那株寒梅之外。便是问梅本身,又是多么地小心翼翼。他设定的前提是“不变”,院落没变,老屋没变,绮窗没变,老梅没变,莳花人没变,甚至斜靠在墙角的扫帚药锄,也一如既往地摆在那儿,被旧旧的时光照亮。这一句问,是试探,是担忧,是装作淡定的眼睑后,亟待肯定回答的焦急。肯定了,那就长吁一口气:幸好。

  那株寒梅,那扇绮窗,在每个思乡的梦里,虚掩着,淡香着。或者还有雪,还有月光,还有饱经沧桑的人坐在窗后,深深浅浅地叹息。

  那些着的花,就像藏在往事里的萤火虫,就像情事里的一首歌,就像猛然涌上心头的似曾相识,呛风一般咳出泪来。

  我是花也不敢问了。我的老屋已经卖给了别人。院子里的那棵桑树,是我和弟弟在山里挖来的,不知还在不在?我一直不敢问乡人。就让它依然在我的心里,年年春风着花吧。

  刘大杰是湘人,郁达夫的学生。郁达夫遇害后,他写了很多诗哭悼,情真意切,然诗才平平。这本书出版在1941年,对王维诗的评析在书的上卷第十四章,梁实秋写这篇文章时,也就在稍后一两年。那时候,梁实秋还在中国大陆。不知几年之后,他会不会在写给中国大陆亲朋的信中,假装淡淡问道:寒梅着花未?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