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倾斜
——从潮剧《苏六娘》的演变看潮人的审美心理
发布日期 : 2019-11-23 09:25:20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一、历史上的《苏六娘》

  广东潮剧《苏六娘》早就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的名剧了!当今的年轻人大多以为那就是潮剧的老戏,不曾想到这出戏有过几百年的流变,而且经历了再造;当今的行家深知历史上的《苏六娘》,又多从文物考古、剧种源流乃至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从文学的、审美的意义上略加探讨。兴思及此,颇觉遗憾!

  今存《苏六娘》最早的剧本是1956年由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带回来的明万历刻本摄影本,即《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以下简称《苏六娘》“摘锦本”)。(一)剧本梗概如下:广东揭阳县荔浦村苏六娘寄读西胪舅父家,与表兄郭继春私订终身。六娘归家后,得知继春相思病重,乃割股作药。继春得此情物,病体渐愈,央婢女桃花相助,到荔浦与六娘幽会。苏家父母不知女儿情事,将女儿许配饶平县秀才杨子良,不日成礼。继春闻讯,斥六娘负心,悻悻而去。六娘神乱气绝。继春亦悬梁自缢。所幸均遇救生还。私情大白,苏家退了杨家婚聘,六娘继春成就姻缘。(二)“摘锦本”是当年的“现代戏”,苏郭实有其人。据当地传说,“两人因犯乡规族法,被缚入猪笼,沉于榕江,其尸逆流至双溪嘴”,时人“以六娘私婚败祖辱宗,多诬为淫荡之妇”。(三)也有口碑流传,说“苏郭恋爱失败,双双蹈海,化为二尾白海豚,长年在西胪荔浦之间的江面上游弋”。(四)潮州民谣四百年来一直传唱着,“东畔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苏六娘,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陈三共五娘”。(五)总之,“摘锦本”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当然,少不了艺术虚构,比如割股、还魂、刺目之类。

  平心而论,“摘锦本”是一次伟大的戏剧实践,对于潮剧,意义尤其重大。民间剧作家以其自发的稚嫩的民主精神,讴歌了苏郭的爱情,颇有点反封建的意味;在艺术处理上,也有可圈点处。如写苏郭之间的“情变”——因意见相左而争吵,而悔恨,(六)这在古代纯情戏剧中极为少见;又如写六娘割股为继春疗疾,这情节颇为独特,固是作者虚构,又是为刻划六娘形象服务,曾宪通教授虽然指出这是“古代既愚蠢又残忍的冲动行为”,却也援引了古语“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宋史·选举志》),认为作者正是为了表现六娘这一富于“情勇”的形象。(七)当然,“摘锦本”中模仿和俗套也很不少。“还魂”的处理有《牡丹亭》的痕迹,“刺目”的关目与《绣襦记》略同。查汤显祖万历26年演出《牡丹亭》,薛近兖是万历23年进士,《绣襦记》编演时间与《牡丹亭》相距不会太远,民间作者从“方今名公”那里“捋叶子”是常事,何况如汤显祖者,又曾被贬广东徐闻,广东的民间作者不会不晓得他的“玉茗堂四梦”。

  第一个以诗文形式为苏六娘这一历史人物翻案、因而也间接使潮剧《苏六娘》有了文学批评的是谢鍊(巢云)。谢氏是清咸同年间揭阳桃山乡名儒,自云苏六娘的荔浦村“去余家二里许”,稔熟苏郭事。谢巢云为苏六娘鸣不平,赋长诗《苏六娘歌》。他在序里说,苏郭“两相爱慕,私有伉俪之约,终以不遂,毕命江波。其志可悯,其情可悲”,他感叹“迺二百年来,文人无咏及者”,批评“摘锦本”潮剧(大概还有同一内容的潮州歌册),“梨曲村歌,传诬失实”,他要为苏六娘洗冤,“余悲世俗之不察,与淫奔者同类而非笑之也”。(八)这位谢夫子“少负盛名”,“然负才沦落,时有不平之鸣”。(九)我读到他的这两句诗——“人到无情真是福,生如有命不须才”,一时鼻酸语咽,其人生体验寄慨之深,数百年后犹然抵人心室。潮人大学者饶宗颐对谢氏及其长诗《苏六娘歌》评价甚高,谓“苏六娘潮中梨园演为淫荡之出。失却其真,今谢巢云谱而成歌,为洗数百年之冤,可称六娘功臣矣!”(十)应该说,谢氏对苏六娘的见识如荆木特立,而对潮调《苏六娘》(包括“摘锦本”和歌册)却是越凫楚乙,有失偏颇。这般“梨曲村歌”,岂是“传诬失实”一语可以抹杀!这里,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其一、必须指出,戏剧创作需要虚构。但求传神,何妨失实?比如作者可以不写“毕命江波”,也可以不写“终成眷属”,你看他又是殒命,又是还魂,热闹得紧,这是戏剧创作自由的天地。其二、还应理解,戏剧演出有实际制约。我猜想,“演为淫荡之出”是可能的,但如果考虑到梨园艺人的素质,更考虑到市场和票房,为了迎合庸俗观者的低级趣味,把某些场面处理成“粉戏”,并非难以理解。令人欣慰的是,毕竟戏剧艺术具有强大的的生命力,这部《苏六娘》不仅流传下来,而且产生了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

  我读过一则记载。相传有戏班到某苏姓聚居的乡里演出,因不察,演了《苏六娘》,苏姓族长命人冲上戏棚,焚烧戏服,扣留戏箱。戏班不服,上诉官府,县官原本开明,判戏班无罪,判词甚妙,曰:“荔浦荔浦苏,某乡某乡苏,苏秦东坡你不认,却认六娘做祖姑。”(十一)自然,在旧时代,如斯父母官并不多见,而见得更多的是愚昧、野蛮的族长之类的人物。我听说过,饶平县东界一带长期以来不准演出《苏六娘》,因为杨子良似乎是此地人,杨姓人随时可以冲上戏棚,看来那些族长大佬一定不认杨继业杨家将,偏偏认准杨子良了!我还见过记载,原先荔浦村的寨门正对着二里外的桃山。相传寨门所向,村中必出美女,所谓“桃花山,映面堂,必定出生美女郎”,后来果然出了苏六娘,演出了一段悲剧故事,以此,村中族老将寨门封死。这一封,悠悠过了四百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歌颂苏六娘坚贞的爱情,这个寨门才重新打开。(十二)外地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潮汕人在学龄前就会背诵这样两句民谣:“欲食好鱼白腹鲳,欲娶美妻苏六娘!”啊,可爱的苏六娘!神奇的《苏六娘》!

  (未完待续)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