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有一种美丽植根于历史深处
发布日期 : 2019-11-18 10:37:45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辛勤讨海人 邓建忠 摄


  □ 陆利平

  为了采写“浮山文化”宣传内容,我与同事来到浮山村——浮山圩埠的核心区域。进入早期的圩埠核心区域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村干部陪同我们一起进行采风。

  说起浮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六九圩的人山人海场面,以及几乎应有尽有的小商品集散地。是啊,《潮州府志》这样记载:“浮山圩其地宽广,为牛市,四方毕集于三、六、九日圩。”又据《饶平县志》记载:“清末至民国初年,圩埠已辟有大街、德利街、娘宫街(属南北向)及横街(属东西向)等四条商业街,总长300米,有店铺170余间,摊点400多个,集市商贸活跃,圩期贸易均在广阔的露天旷场。”由此可见一个乡村圩市的繁荣。

  早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浮山圩开始形成,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曾是闽粤两省八县小商品货物集散地,三六九圩更是远近闻名,每逢集市,成千上万的四方乡民和商贾聚集此地买卖土特产品、农副产品、竹木加工产品、良种猪苗、三鸟等。货如轮转,贸易兴旺。

  浮山埠核心区域是在现在浮山村委会后面一带,现在还保存下来的有米街、德利街、中街、大街,而森和街将这几条街串联起来。在这些街中,一些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商品专业街雏形。如:米街顾名思义,主要是从事大米、粮油的生意;森和街主要从事中药材的买卖,其中的德利街和森和街交叉三角点为有名的“森和堂”,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德利街主要是从事纸业的生意。在这些街中,大街相对较长,经营商品也就多了,有日用百货、有客栈、有布匹,有铁器具、有饮食店,还有轿铺等,而浮山最负盛名的食“锅税”主要也集中在这里的空旷地带。锅税,是一种为解决上圩赴市的人中午餐饮而应运而生的产业。由附近居民提供风炉、柴草和锅碗匙等,顾客自带米油盐菜自个生火做饭,有点像现在一些农家乐的提供厨房,顾客自己煮饭一样,想不到百年前这里就有了。锅税不同时代收费不相同,1980年我在镇中学读书,父亲上圩,便在圩埠中食过锅税,收费是两角钱。那一次父亲买了两块豆干,一点猪白肉,从家中自带几根大蒜,我烧火,父亲掌勺,三炒两翻,那个香气,久久萦回于齿颊之间。

  浮山埠村落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因胡骑之乱,钟氏始祖从闽南龙岩南逃至此地定居,鼎盛时,其姓氏有几十家之多,这主要是兵荒马乱或是饥荒年求乞来到此地的,因为这里土地肥沃,适应于农业生产,其二这里是圩埠,有条件从事商业经营,较易混口饭吃。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民风淳朴,有相互包容的心态,各地来此居住的人都能取得栖身之地,现在全村还有十三个姓氏。

  说到浮山埠,一定离不开浮山港。它是位于村北面的溪嘴,当地人叫“溪嘴码头”。早年的黄冈河大船可从黄冈行驶至此,然后,有往北(三饶县城等地)的货物要在此换小船或竹排可上溯至溪头处。《饶平文物志》载:“公路未开通以前,每圩有木船百余艘,以走汕头、小东、三饶。”每圩大小船只一百多艘,足见其规模之大,这个功能直到上世经五十年代建设汤溪水库和高堂水闸之后,以及陆路的畅通才失去。说是三六九圩日,其实上,在二五八当天,浮山埠就开始热闹起来了,至晚上形成小高潮,因为,远道而来的客商为准时赴圩期,必须提前一日在此歇息等候开市,这又带动了客栈等行业的发展。

  浮山不仅水运发达,陆路也发达。从荔林至中兴街环绕大半个埠区的官路(驿道)与东官相接直通县城;另一条官路(驿道)是在埠头经东洋与东山驿道相接直通福建省。同时,至明清期间,全县设有驿铺(一种邮政机构)17处,浮山就设置了4处(东洋铺、荔枝林铺、汉塘铺,黄田铺);浮山埠处于东洋及荔林中间地带,由此可见区域优势的明显。

  穿行在小道窄巷之间,弯来绕去,幸得有村干部与我们同行,否则,我们早已不辨东西。虽然老屋沧桑,显得很破旧,残留着岁月侵蚀的印记,但一些模糊的吉祥壁画,一些尚存的琉璃瓦却还在放着点滴的光彩;即便是从那些残垣断壁的苔痕里,都能幽幽品读出曾经的繁盛;更有一些原住民重修的臂如那个进入中街的门楼,门楼于2001年重修,楼顶上“中平楼”三个红褐色浮雕字,配上两旁的两个大红灯笼,古风意蕴,不减当年。

  中平楼就是中街,它的作用甚是奇特。以前,过番的亲人写信(番批)到这里,一定要写中平楼的地址才能收到,有点类似现在乡村快递点集中在某处一样。每个来到这里取番批的人总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因为,番批的到来,往往除了问候亲人的平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银钱”寄过来资助,在那个时候,这些银钱往往就是“救命钱”。在这条街中还有绸铺,还有当铺,很有金融街的味道。而且这里还开办有书斋。

  虽然这些街道有些窄小,只不过二三米宽而已,但沿街的铺面十分有特色,基本上都是两三层砖石结构房屋,下层作为铺面柜台用,一小侧是正常出入的小门,大侧是用可活动杉板做铺面的大门用,第二层以上用木板铺棚,较低矮,面前墙全部用杉木板固定作为隔墙用,一般作为卧室和仓库用。每条街之中的两头都建有小两层的门楼,夜晚,门楼用碗口粗的多条杉木条封门,这无疑是从防盗防贼的安全出发;街路是用不规则石块铺设的,现在还可见有些少许的石块,深深地印在石块上的凹凸脚印见证了历史的厚重,行走在这些石块上,一个叫“沧海桑田”的词在脑海不时浮现……

  在这些古街中,在低矮的门口,不时有一些老者,在门口或聊天,或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行人,倒也悠然自得。相信,已是越来越少有生人来这里。我们的到来,无疑给他们带来一点新鲜感,有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老阿伯看着我们自问自答:“莫不是要来拆老屋,来建洋楼?”在他们心中,小洋楼永远比这低矮的老房子舒适。他们或许不知,在这些老房子中正在慢慢释放一种他们所不知的历史,他们所不知的文化;浮山埠之所以由小到大,之所以三六九圩远近闻名,之所以成为两省八县小商品货物集散地,之所以成为人杰地灵之地,他们的每一间老房子都是无声的支撑者。

  在这里,我们欣喜地见到还有几位老婆婆用绣花针在纳鞋垫,看着她们娴熟地飞针走线,在这恬静的时空中,是否勾起她们那青春的岁月?是否绣出她们那曾经的如花笑靥?我们问道,纳一双鞋垫能卖多少钱?她们笑而不语。再问一次,说是自家用的。我们又说要买,这回有一位老婆婆用手扶正了一下眼镜,回答了:“每双一百元!”在这悠长的小巷中,曾经想道,她们是否有点与世无争?听闻这句话,原来,阳光每时每刻都洒进每一个角落里。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然这些窄小的街巷适应不了现代商业的需要。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市场已移至原公社鱼苗场,新建的市场占地面积近20亩,按区域功能建设,按类陈列(不包含猪苗场、三鸟场)。这里道路畅通,更重要的是位于省道222线与县道079线交叉点,交通十分方便;同时,镇区新的商业街道早已今非昔比,商品琳琅满目,秩序井然。现在,在老市亭区域榕树脚路还挂有一块写着“饶平县浮山五金社钟表门市”的牌子,让我们清晰地记起了昨日的摩肩接踵场面,记得门市还经营钟表及钢笔的维修,我曾经拿过钢笔在这里维修过,一般要两天左右才能维修完毕,足见门庭若市;还有一小栋两层楼的骑楼式建筑,那是当时最好的建筑物,叫浮山供销社……

  当我们回到村委会时,恰好上级部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组来到村委会正与村干部交流如何更好地突出本村的优势,真正彰显出美丽乡村的风韵。我们静静地听着,期待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老市亭区域能进行维修性的保护,将每一条街每一间铺户的前世今生形成文字,讲好圩埠故事,这将是村里最好的文化。

  是的,有一种美丽,根植于历史的深处,就像陈年的酒一样,历久弥香;当历史深处的大门打开,美丽的花朵必然姹紫嫣红。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