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 >> 民生新闻
大吴泥塑市代表性传承人吴宏城潜心研创失传技艺
大吴文寸在他手上“复活”
发布日期 : 2015-03-14 10:33:4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吴宏城和他的文寸。 

  本报记者 蔡妙芝

  大吴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今天,我们在大吴村看到的大吴泥塑,几乎一个个都是20多到30公分高的泥塑作品,这些泥塑在当地人口中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大吴文身”。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其实“大吴文身”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文寸”,也是同样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吴泥塑门类。“文寸”和“文身”技法基本相同,但大小只有“文身”的一半,身高约10到10多公分,因精细小巧而制作难度更大,虽曾风靡一时但失传至今已近百年。日前,出生在大吴泥塑世家的大吴泥塑市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吴宏城,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攻克文寸创作难关,创作出几组文寸泥塑作品,让这一失传已久的技艺在他手上“复活”。

  90多岁老人没看过文寸

  在大吴村吴宏城的创作室里,记者第一次看到文寸。这是一组《西湖借伞》的文寸作品。许仙拿着一把伞,准备递给小青,白娘子在小青旁边,娇羞地侧着脸偷看许仙。三尊泥塑每尊10来公分高,和文身作品摆在一起,两者的大小差别就能明显地看出来,但文寸的精细却丝毫不下文身。
  “其实早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就有文寸的存在了,那时候文寸和文身一样都经历过鼎盛的发展时期,大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文寸、文身。”对于文寸的历史,吴宏城从父亲大吴泥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吴光让那里听过不少。他说,文寸初期和文身一样精细,但由于文寸体积较小,卖不出文身的价钱,后来的文寸就越来越粗糙,并渐渐消亡了。“我从来没有见过文寸,村庄里90多岁的老阿伯也没见过,只是口耳相传知道大吴文寸的存在。”吴宏城说,文寸失传至今少说也有近百年了。

  偶得文寸旧品重做文寸

  从小听说文寸的存在,吴宏城内心深处很想一睹文寸的风采。2014年3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一位朋友家中珍藏有几尊大吴文寸,立即前往观看。
  那个下午,几尊有点残破的文寸就这样撞进了吴宏城的世界,也给了他重新创作文寸的灵感。由于年代久远,几尊文寸只能看出是戏剧题材的作品,却看不出完整的面貌,不过衣服褶皱、人物神态的精致,还是让吴宏城暗暗叹服。他说,从文寸的色彩、泥料等来看,那些文寸至少有150多年历史,昔日的风采依稀可见,仍然是宝贵的艺术品。
  从朋友家回来,吴宏城便开始琢磨着要创作一组文寸作品。村里早已没人从事文寸的创作,吴宏城也只是学习了文身的创作,如何创作文寸还得从头开始研究。大吴泥塑最精髓的技艺就在于贴塑,平时创作的文身个头比较大,贴塑的部件也相对大一些厚一些,做成文寸的配件则要求切下的泥片要更小更薄。“湿润的一小片泥,要迅速贴出合适的褶皱,贴出合适的装饰,特别困难,花的时间比文身多得多了。”吴宏城告诉记者,这要求创作者的技巧一定要十分娴熟,才能顺利完成贴塑。
  1个多月埋头苦干,吴宏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组文寸作品《西湖借伞》。小青裙子上的褶皱,白娘子身上的吊饰,许仙袍子上的衣纹都很精致,仿佛让人看到在雨前大风的吹刮下,三个人衣襟飘飘的风姿。

  让失传的技艺重现大吴

  《西湖借伞》文寸的问世,让不少业内人士眼前一亮。吴宏城说,他创作的这组文寸作品得到了一些同行前辈的肯定,也给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
  “目前,除了我几乎没人在创作文寸,我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创作文寸的大吴泥塑艺人。”吴宏城说,如今,失传了很久的大吴文寸终于在他手中重现,这对于丰富大吴泥塑的门类其意义可想而知。虽然文寸的创作需要耗费的精力更多,但吴宏城并不打算放弃。在他看来,不管创作文寸有多困难,也不管创作文寸赚不赚钱,他都要将这一大吴泥塑的门类传承下去,让后辈子孙记住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艺术瑰宝。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