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 >> 民生新闻
90后大学生网上“组队”耗时两年多——
用镜头记录潮州闹热
发布日期 : 2015-03-12 10:34:27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创作团队聚在一起进行纪录片后期制作。
拍摄组成员在各地拍摄乡村闹热场面。
纪录片《潮州热》的视频截图。

  正月里,鞭炮响,锣鼓喧,烟火盛,纸影舞,那是潮州四乡六里“闹热”特有的场景,也是潮州独具风土人情的年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一潮味十足的“闹热”习俗,也渐渐变得淡了。为了记录潮州闹热的故事,挖掘、探讨闹热与潮州人信仰的意义,一群90后大学生网上“组队”,耗时2年多,拍摄了一部文化纪录片《潮州热》,用年轻人的方式去保护、传承潮州当地传统文化。近日,这部纪录片在市区首映,本报记者采访了该片拍摄团队,听他们讲述《潮州热》背后的故事。

  发“英雄帖”

  集结创作团队

  3月2日,记者邀请《潮州热》的创作团队到本报编辑部做客,一起聊聊关于这部文化纪录片的故事。说起创作《潮州热》的缘由,制片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郭子平告诉记者,2013年他到台湾留学,看到当地的学生很努力地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那股子热情和干劲,让他看了很是动容。“当时我想,潮州也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深厚的文化,我们这一群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是不是也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郭子平把想法和另外三个朋友陈坚杭、许栩、徐奕平一交流,大家都很赞成,便决定由郭子平当制片人、陈坚杭当导演,一起创作一部记录潮州闹热的片子。

  去哪儿找志同道合的队友?这群90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朋友圈。他们写了一个集结队友的“英雄帖”,发到朋友圈上,得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的响应,不少人踊跃报名。郭子平说,经过筛选,最终他们组成了40人的创作团队,分成制片组、导演组、摄影组、美术组、剪辑组、宣传组、外联组、法律顾问组、字幕翻译组等多个小组,开始了纪录片的摄制。

  潮州人与

  潮州闹热的故事

  2月22日晚上,《潮州热》在市人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映。

  整部影片的架构,是由导演陈坚杭主要策划的。片子一开头,他从新加坡华人到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迎金佛的故事切入,再从海外华人对潮州闹热的情愫中,自然而然地用一个本地学生仔的口吻,来讲闹热的故事。在拍摄潮州本地的闹热场景时,片子又设计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纸影艺人的生存现状,在他身上投射的不仅仅是纸影技艺日渐消亡的命运,也有着潮汕大男子生活状态的写照。另一个人物则是金石镇的阿姨,在她身上呈现的是一个潮汕妇女的生活状态,通过她操持闹热的过程,体现一名潮汕女子的勤劳。

  “《潮州热》里,我们想要讲的有潮州闹热的故事,也通过闹热呈现一些民间技艺如铁枝木偶等的生存境况,还有潮州寻常百姓的精神写照,以及潮州人的信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在导演陈坚杭眼里,《潮州热》所要传达的信息很多,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潮州传统文化的关注。

  脚步走过

  潮汕30多个村落

  每年正月开始,潮汕地区众多村落就陆续进入“闹热季”。拍摄一部关于潮州闹热的纪录片,可以选择的拍摄地点很多,但素材太多同时也面临着选择的困难。这部最终剪辑出来不到一个小时的片子,花费了这群学生3个寒暑假的时间,拍摄的脚步走过潮汕30多个村落。

  “我们去了澄海去了汕头市区去了揭阳,但主要还是在潮州拍摄的。”郭子平说,由于创作团队都是大学生,他们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处走访拍摄,每到一个地方拍摄都要事先去踩点,而潮汕人低调的个性,又使得他们的拍摄难上加难。不过,大部分村民还是很支持这班“学生仔”的。经常有村民请他们到家里去吃饭,特别热情,让他们在疲累的时候,感到满满的动力,更坚定了传承、弘扬家乡文化的决心。

  用年轻人的方式

  传承文化

  什么是最适合年轻人的文化传承方式?这是郭子平们试图用《潮州热》去寻找的问题,而在拍摄整个片子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在寻找答案。

  “《潮州热》在大剧院首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我们用当代的方式去再次认识潮州,解读潮州。”郭子平坦言,《潮州热》拍摄成本将近10万元,他们投入的心血很多,但收获的肯定让他们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用文化纪录片呈现出来的关于潮州的思考,也引发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

  接下来,这群年轻人要奔走各个城市进行线下播放。广州、中山、珠海、上海甚至新加坡都是他们计划中打算前往的地方。他们认为,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潮州传统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只有从线上到线下,集合更多爱好文化的人,一起研究、感受潮州文化,越是熟稔于潮州文化,自然也就越愿意加入到传承、保护的行列中来。

  ◆对话

  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值得赞赏

  专注于潮汕文化研究的陈贤武,在纪录片《潮州热》中对潮州闹热进行解读。在他看来,这群90后大学生拍摄文化纪录片的方式,不失为保护潮州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潮州热》讲了两个本地人的故事,一个是铁枝木偶艺人的故事,另一个则是金石镇一个家庭妇女的故事,具有故事性,让人观看起来产生兴趣,不会觉得枯燥。”陈贤武充分肯定了《潮州热》的拍摄,不过他认为,片子中的故事叙事比较平缓,缺乏戏剧性的冲突,张力尚且不够。然而,通过纪录片能够将当下潮州闹热的影像记录下来,在闹热传统习俗日渐简化的当下,这将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举动。

  虽然闹热习俗有些淡了,陈贤武相信,闹热这样的习俗仍然会一直存活下去,因为闹热成为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媒介,它传递的是普通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念想。

  而对于《潮州热》试图探讨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陈贤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潮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于如何接着做。“接着做,不仅仅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来,还要在这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不管是哪一种传统技艺未来的发展,陈贤武觉得都离不开这样的路径。

  ◆网友观点

  网友“韩水征帆”——

  “我本身对潮州文化很热爱,对这群热血青年传播潮文化的举动,很是钦佩。我觉得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试图引起人们对于潮州文化的关注,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而潮州闹热习俗中,也有着凝聚人心、抚慰精神等功能,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挖掘闹热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保护、传承潮州闹热习俗,保护、传承潮州传统文化。”

  网友“炳炜”——

  “面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用新生代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潮州热》这群热爱本土文化的年轻人,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值得点赞。”

  网友“小狐哥”——

  “从严苛的影视评论来看,《潮州热》不能说没有缺点,甚至某些内容略显稚嫩,对乡土民俗的叩问也不够深沉;但从一部学生作品角度而言,其中的人文关怀却为本片加分不少,仪式化的再现更让年轻观众们眼前一亮。《潮州热》的采访对象维度甚多,但无一不是平民化的视角。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的追逐与探寻,让文明的回归落到了实处。”

  □ 文/本报记者  蔡妙芝

  图片由《潮州热》拍摄团队提供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