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宗伯学士坊
发布日期 : 2023-04-18 10:32:05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

  黄锦(1575-1657),字孚元、[~公式~]存,号[~公式~]庵,明代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夫人林氏(?—1654),海阳龙溪都(今潮安庵埠)人,户部左侍郎赠尚书林熙春族侄女,累封一品夫人。

  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六月授庶吉士,与文震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后来常为人知的名士同入翰林院。与王铎相交尤笃,王铎《赠简讨黄公合葬墓志铭》:“余与公之子詹事府右谕德(黄)锦壬戌同年,志相得也。”四年正月,散馆授简讨。首辅叶向高知其博学能文,熟谙当代掌故,疏荐参与纂修《神宗实录》。他在任上最大的成就是参与北监本之“廿一史”、《十三经注疏》本的修订、刊刻。

  北京国子监雕刻《二十一史》,开始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经过十一年的工作,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始成。奉敕重修并全部刻印工作者是祭酒吴士元和司业黄锦,具体负校定之责的,则有方从哲、黄汝良、李胜芳、杨庆秋、萧云举等十多人。北监本是根据南京国子监本翻刻的,由于是全部重新雕刻,所以将版式行款整齐一律,并改正了一些错讹之字。兹据现代著名出版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先生(1867- 1959)所著《涵芬楼烬馀书录》中有关黄锦具体参与北监本“廿一史”的修订之书目,录之如下:

  史记  万历二十六年刊本  刘道秋、杨道宾、方从哲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二十六册

  三国志  万历二十八年刊本  萧云举、李腾芳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十四册

  宋书  万历二十六年刊本  方从哲、黄汝良、周如砥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二十二册

  南齐书  万历三十三年刊本  萧云举、李腾芳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十册

  新唐书  附释音二十五卷  万历二十三年刊本  萧良有、叶向高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五十册

  宋史  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方从哲、黄汝良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一百册

  元史  万历三十年刊本  杨道宾、萧云举、周如砥、黄汝良校刊,吴士元、黄锦重修  五十册

  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刊刻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每卷首署“皇明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臣曾朝节,司业臣周应宾等奉勒重较刊”,“皇明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臣吴士元、承德郎司业仍加俸一级臣黄锦等奉旨重修”。注文用小字,单行,偏右。

  此外,在钱基博(1887- 1957)著的《古籍举要·版本通义》中记载有明·吴士元、黄锦等曾重修有《左传》监本。

  六年,时宦官魏忠贤擅权,授意党羽纂修《三朝要典》,此书是为奉承魏忠贤,攻击东林党人而作。《三朝要典》受到魏忠贤党徒的吹捧,监生陆万龄竟拿他和孔子相提并论,说“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明史·魏忠贤传》)翰林院掌院务、礼部侍郎杨景辰拟调黄锦等翰林参予其事,他约王铎、郑之玄等辞修,为阉党所嫉恨。又魏忠贤要在国子监西面建生祠,太学中主事官员拟调黄锦为专司其事的司业(国子监的副职)。检讨纯为清华文翰之官,按其本职,只可以坐在冷板凳上寻章觅句,吟风弄月,但却几乎绝缘于实际政治;但国子监司业,更是一个具有实在职能,要经常处理大量教务和训导事务的工作。国子监是当时官立的最高学府,司业是仅次于祭酒的重要教职官员,而且是众多在监肄业生徒的当然受业师,其影响是很大的。然黄锦对此诱惑却无动于衷,冷笑说:“我脊有骨,怎能为得到好的官职而效干儿义孙(指不少朝臣拜魏忠贤为义父义爷爷)之奴颜婢膝,而在青史上留下贻笑千古之笑柄呢?”以资历尚浅的缘由,向内阁力争得免。复有人劝其谋省乡试主考官的差事,他亦不为动,反而以册封襄王使事离开京城。天启七年册封事毕,奉命归里。在“九千岁”魏忠贤一手遮天期间,作为官小位卑的黄锦,自然无力与其抗衡,只能以“绵里藏针”的做法,拒绝同流合污,以存气节。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明哲保身,应当说,这是在当时的趋炎附势逆流中一种难能可贵的态度和行为。当然,在势利小人眼中,这是十足的“傻冒”,难怪时人要说他是“海外人踽踽凉凉(落落寡合、狷介不谙世故)”。

  崇祯元年(1628),召回京师,仍回翰林院,管诰敕。崇祯四年,以翰林院简讨征仕郎加俸一级任辛未科会试《书》四房同考官,后任侍读,六年正月,升国子监司业,加服俸一级。历太子谕德、右庶子,经筵讲官,崇祯十年为丁丑科武会试正总裁,十二月晋詹事府少詹事。十二年三月,升詹事。

  黄锦所任之官均系皇帝的身边侍臣,尤其是詹事一职,是主掌对朝廷机要文书的管理,应该说是“心腹之臣”。他就多次利用经筵(指为帝王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进讲的机会,数次藉此以附议时政,向崇祯帝进言。如十一年(1638),经筵毕,崇祯帝问讲臣用人、理财二事,他即答以“观治状、察条陈、宽诖误(失误)、量出入”之对。时刑部尚书郑三俊因工部钱局失盗,围墙被盗贼挖出一洞,崇祯帝下令要扩大范围追查,而郑三俊认为严惩主要责任人的罪行就行,崇祯帝因而大怒,要革除三俊官职。应天府丞徐石麟、讲官黄景眆等相继上疏,为三俊解辩,崇祯帝一概不听,怒斥郑系欺君罔上,令取保候审。崇祯帝听了黄锦的奏对后,觉得是在针对他处理郑三俊这件事上的婉谏,细思后感觉有道理,明日,即复郑三俊之官。

  又如十三年,悼灵皇太子病故,崇祯帝甚忧思,朝讲稍稀。黄锦遂进讲“仁者不忧”一章,认为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心虚而忧虑,得到崇祯帝的嘉纳。

  崇祯十三年(1640),由大学士范复粹任总裁、黄锦以礼部右侍郎与少詹事李绍贤任副总裁的《武经七书大全》作为官方武学教材刊行。是书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这时,明朝在崇祯即位时,所面对的环境实在已很严重了,外有强敌不断入侵,蚕食边境,掠夺军资,特别是地处东北的满洲,已经强大起来,不断兴兵进扰中原。在内,则举目便见疮痍,府库空虚,灾情遍地,法令已敝,贪污成风。崇祯帝即位后虽是宵衣旰食,勤劳不懈,但过于急躁操切,刚愎自用、刻薄残忍,据《明史》记载,崇祯一朝,各部尚书被更换的,总计吏部十三人、户部八人、礼部十一人、兵部十七人、刑部十六人,工部十三人、都察院十三人,所谓的七卿大员每人平均的任职时间不到一年三个月。而位居要津的内阁辅臣亦用了五十位,后人称为“崇祯五十相”。明·张岱的《烈皇帝本纪》曾言:“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间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迄无一用,不亦枉却此十七年之精励哉。”

  面对这样的朝局,这样的皇帝,黄锦尽心辅佐,小心谨慎,但在朝日久,感到时事日纷,朝端各持其是,虽屡抗言,于国无补,决意离开京都。遂于十四年出补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翌年以病告归。

  回乡之后,黄锦从未以私事干扰到地方的事务,对有关地方生计民生的事情,则尽自己能力予以协助,受到省、府的官员士绅的一致尊重。广东道御史柳寅东因公事来潮,特意登“三达尊”第拜访,临走书“玉铉冰鉴”以示敬仰。匾额悬于府第二堂上。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毅宗自缢于煤山。他惊闻噩耗,“痛悼欲绝,为家人持防救苏。乃设御灵家中,朝夕哭泣。”(《[~公式~]庵居士自述》)

  清顺治二年(1645),隆武帝于福州即位,黄锦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晋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太子少傅。时南明弘光朝权奸马士英,因南京为清军所破,仓皇逃难至福建,隆武朝主政者郑芝龙与之交厚,要引荐入朝。百官因惧怕郑芝龙,多模棱两可,黄锦却坚决反对,最终定马士英“其罪为逆”,驱逐出福建。(明·边大绶著《虎口馀生记》)他见小朝廷和鲁王监国政权互不承认,还摩擦不断;郑芝龙又拥兵擅权,预徵赋税,大卖官爵,不思进取,知事不可为,越年借筹兵事告假归,以优老加光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太保。八月,清军破福州,隆武帝死,郑芝龙降清,后被斩。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率领下由福州进军潮州,潮州陷。与这个天崩地裂的地代相呼应,明清易代之际,黄家也变故频出,延龄、殿龄、诏龄、诰龄四子均先丧,留下稚孙寡媳,黄锦被迫薙发留辫以保全家族。顺治十年(1653)三月,郝尚久反清时,他“预其谋,倾家助饷”。并去辫蓄发,复戴方巾。九月兵败,家被焚掠,长媳吴氏恐受辱,投井身殉,[~公式~]庵为之私谥“贞烈”。于是惟鬻产以赎,仅于身免,再度薙发留辫。故时人有“明哲保身之讥”。(温丹铭:《明季潮州忠逸传序》)而[~公式~]庵在其《落花》诗中就表达这种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摇落敢言天有忏,芳菲还纪色无双。从今别却繁华日,一片春心未肯降。”(其三)“天道此时惊代谢,人间一瞬判荣枯。又知华丽终消歇,退向丘阿狎蘼芜。”(其七)

  当时的社会风气总体而言是亲先于君、孝重于忠的,面对走马灯一样频繁的朝代更迭,忠于前朝甚至旧君往往意味着家族的衰落甚至灾祸,而要维持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势力、文化影响,往往就得成为贰臣乃至三臣。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时代,前朝之贵戚,往往即后朝之功臣,往往取对家之孝、舍对国之忠。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以鲜血书写了一曲正气歌的南宋文天祥,弟弟文璧归降了元朝,弟弟文璋选择了隐居。对此,文天祥明确表示体谅与认可,所谓“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狱中家书》)既然一身难以做到忠孝两全,那就一则尽忠,一则尽孝吧。正如饶宗颐在1950年序陈梅湖撰《饶平鸿程黄氏传芳录》中所言:“公(黄锦)以亡国大夫不免见辱,冢妇自沉,雏孙就系,惜未能一死以明其不绌。世有著书为公鸣冤者,呜呼!是岂史笔所忍书?论世逆志,真可为太息流涕者也。”

  顺治十四年(1657)春,孙应兰应乡闱落榜,抵家病故。黄锦悲痛欲绝,作诔词十章。夏五月,终于心力交瘁,卒于府第,年八十三。留下“王业尚存江左右,人心未解汉西东”之遗言。

  他为官二十馀载,清正廉明,为朝廷所倚重,博学能文,熟谙当代掌故,被学者仰为麟凤。又工诗善书,著有《笔耕堂集》《[~公式~]庵居士自述》。

  其府第黄尚书府位于潮州市区上西平路北段,南起小鱼市巷,北止龙虎门,现仅存主座府邸,坐北朝南,占地4200m2,南北长77.5米,东西宽55米。建筑以封闭式围墙围合,前埕庭院宽大,建筑风格十分简练,大气非常,充分展现了明代府第的风韵。埕内建有一牌坊,北面书“累朝元老”,南面为“三达尊”,已废。三达尊:谓天下共同尊重的三个方面:爵位、高龄、德行。语本《孟子·公孙丑下》。此坊额为明崇祯年间潮州知府刘柱国为黄锦所立。“三达尊”不仅成为黄府的俗称,世人甚至把尚书府附近一带也称为“三达尊”。这座府第历经近400年风雨洗礼至今仍主座完整保存,是研究明代建筑的宝贵实例。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14处古民居之一。

  “宗伯学士”坊在今市区太平路载阳巷口。坊北镌“三世宫端”。

  “宗伯学士”左坊眼镌:“旃夏纶恩”,右坊眼镌:“玉铉冰鉴”;下坊枋镌:“天启壬戌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五年转侍讲,历升国子监司业,掌监事;春坊谕德左右庶子,掌坊事;詹事府少詹、正詹事,掌府事;吏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郎坊侍读学士、经筵日讲官、知制诰贡举,纂修实录、起居,较讨经史,展书清贡,会试同考、县闱正主考,册封、祭诰正使,累蒙钦赐、三陪阁推,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崇祯癸未孟冬立”。

  “三世宫端”左坊眼镌:“棣萼齐芳”,右坊眼镌:“桥梓济美”。下坊枋镌:“崇祯戊寅春,孙锦以讲幄叙劳,升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府事,加俸一级;祖允德,以徽号覃恩,改赠通奉大夫、福建布政使,为诰赠通议大夫、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父夙盛以徽号覃恩,加赠承德郎翰林院侍讲,为诰赠通议大夫、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配俱淑人”。

  “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学士”,指翰林院学士。《明史·选举二》记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足见当时翰林院学士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黄锦曾任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故谓。“旃(zhān)夏纶恩”意思是说黄锦曾在“旃夏”中为皇帝讲学,多次受到皇帝的表彰。“玉铉冰鉴”则言他为人高洁廉正;“桥梓济美”“棣萼齐芳”是说他们父子、兄弟冠绝当世,出类拔萃。

  “宫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别称。黄锦祖父允德、父亲夙盛因其而受明廷诰赠詹事府詹事、侍读学士之衔。

  佃介眉在《凤城生凤子·晋唐风格黄[~公式~]庵》有:“明季黄[~公式~]庵宦京师,一去常习,以钟(繇)王(羲之)为法,人重之”,“晚年致仕,竹林僧得最多,僧死尽散佚”。“大可两尺之‘三世宫端’,为乃祖荣太子詹事建坊所书也,古厚大踰常作。”

  坊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四柱三间五楼石坊。第三层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花肚直接承托石屋面;匾额下为双面镂空石雕人物故事的中枋,雄伟壮观。

  坊于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载阳巷口南侧。

       陈贤武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