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独特的粿食文化
发布日期 : 2023-01-26 09:11:27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摄影 邓建忠


  □ 周建苗

  潮汕俗语云:“潮汕人,尚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鲎粿软粿牛肉粿,菜头圆卡壳桃粿。”可见,粿的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三餐食粿(炒粿仔、粿条汤、牛肉粿、笋粿、粉粿等),已成了生活的日常。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色、香、味俱佳的粿品,已成了潮汕食文化的一个缩影,节庆尤甚。家家户户的年货,最少不了的是各种各样的粿。潮汕又有俗语云,贤做雅粿,歪鬓姿娘做无雅粿,无苦奈何舂甜粿等,粿已贯穿在整个生活图景中,有着浓浓的乡情。

  粿。净米。米食。米粉或面粉。

  魏张揖《广雅》卷八曰:“粿,乎寡。”粿[guǒ],是也。梁顾野王《重修玉篇》云:“粿,古火切,净米。”宋司马光《类篇》卷二十言:“粿,古火切米也,又户瓦切榖。”榖[gǔ],谷类作物的总称。火切、瓦切,在这儿应是古音,谷去皮的意思。

  辽释行均《龙龛手鉴》卷二曰:“粿,音果,净米也。”宋丁度《集韵》卷六曰:“粿,米也。稞粿,说文谷之善者,一曰无皮谷或从米。”清梁国治《钦定音韵述微》卷十五曰:“粿,谷之善者,一曰无皮谷。”

  这在清张玉书《御定康熙字典》曰:“粿,广韵,集韵,音果,净米也(又米食也。博雅,粿,糏也)。又集韵,户瓦切,跨上声。说文,谷之善者,一曰无皮谷。”糏[xiè ],米麦碾压成的碎屑。这是粿,净米(无皮谷)、米食的记载。后来,才演变为米粉、面粉的食物。

  古代对粿食的记载,出现于东晋,用于祭礼、医药,及于唐宋明清。

  用于粿食。

  东晋陶夔《闽中记》记载:“闽人以糯稻酿酒,其馀蹂粉,岁时以为团粽粿糕之属。”这是较早出现以粉为粿的记载。元王祯《农桑通诀》记载银杏(一名白果)曰:“至秋而熟,初收时,小儿不宜食,食则昏霍,惟炮煮作粿,食为美。”即以银杏炮煮作粿,为美食。

  清嵇曾筠《浙江通志》记载:“山粉,万历金华府志,即蕨粉,以其出于山故名。蕨,随处有,土人能淘之成粉,功力甚费,而所直不多。若他处解,作粿面当盛行。”清代金华地区,便有以粉为粿了。

  用于祭祀。

  《官民四季祭祀典礼》记载:“民间祭祀之礼,如富户有建祠堂者,岁以春冬致祭.春二月祭,冬十一月冬至日祭;均用帛白、羊豕、牲醴、酒席、粿品等物。”可是,粿品是常用于祭祀之礼之物。

  唐张君房《云笈七签》曰:“祭用白米粿脯。”唐时,已有祭用粿记载。《壶中记》曰:“清明,各家以鼠曲和米粉为粿具醴,展谒丘墓,门皆插柳,亦插于首。”清明以鼠曲粿祭祀。

  《漳州府志》曰:“三月三日,采百草,合米粉,为细粿,荐祖考。馀以赠遗,不闻有士女秉蕳者。”以百草合米粉为细粿,荐祖。《福建志书》长泰县记载:“上巳,拾嫩蒌蒿,合米为粿,以荐寒食。”以嫩蒌蒿和米为粿,荐寒食。

  《台湾府志》曰:“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粉为粿荐,祀之,馀以相赠遗。”上巳节,台湾也用以鼠曲粿祀之。《广东志书》埔阳县记载:“清明,人家以艾叶和米为粿,具牲醴谒墓,举族颁胙。”以艾叶和米为粿,谒墓。

  粿,多于米粉、草合之,也为药食同源。这也难怪《平乐府志》记载的昭平县,其中有“妇女尚茶粿,病不服药,专事逐疫”之说。

  用于医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七记载醉鱼草:“痰饮成齁,遇寒便发,取花研末,和米粉作粿,炙熟食之,即效。”用其花研末和米粉制成粿,治痰饮成齁(齁[hōu ],鼻息)。

  用作年货。

  粿,则糕也。宋陈藻《乐轩集》卷一记载:“元日,平江作草粿京团要贺年,玉融风俗不同。”粿,加以草类植物制成,用于年货。

  《苑里志》下卷记载:“为除夕,煮芥菜[一盂置几上],曰隔年菜;饭一碗插红草花置案头,曰过年饭。炊米粉为粿,曰年糕。”粿,也为年糕。《安平县杂记》记载:“年糕,发粿者。”取其“发”的好兆头。

  粿,也用于馈岁。《台湾县志》舆地志一记载:“除夕,备牲醴粿羞,张灯爆竹,祀先祭神,曰「辞年」。”粿也用于辞年。

  古籍记载粿的种类,除了鼠曲粿,也有红龟果。

  《雅堂文集》卷三记载:“乞龟:庆吊之事,以面制粿,或磨米为之,形如龟,谓之红龟。丧则用白。龟长寿也,读如居,谓可居财。坊里庙会,陈龟数十,或重至十馀。”可见,龟果为日常的粿品。

  《台湾杂咏合刻》海音诗记载:“耗掷饔飧百口粮,如山狼籍不堪偿;伤财翻被居财误,浪说红龟是吉祥。”其注,吉凶事,皆用「红龟粿」。台语「龟」若「居」,取「居财」之意也。红龟果,因其有“居财”寓意,深得人们喜爱,也为福建、广东一些地方常用粿。

  馏粿。

  粿品,除了馅与米粉合之,也需蒸熟才可以食用。

  《雅言》曾记载有趣的方言,其曰:“台湾语之高尚典雅,有妇女辈能言而士大夫不能书者,试以下之语言之,曰「煮糜」、曰「渧泔」、曰「倒潘」、曰「馏粿」、曰「芼面」、曰「刏鱼」……闻之甚熟,而读书十年者恐不能知其出处。”这些,也可能有出之闽语、潮汕语相同之处。馏粿,即为蒸粿也。

  粿有粘性,蒸炊贴,故多以粿下垫树叶等蒸之,也以增其香味,古已有之。

  明周嘉胄《香乘》卷九记载:“家孽香。家孽,叶大而长,开红花作穗,俗呼草豆蔻,其叶甚香俗。以蒸米粿。”说的是蒸米粿,其下面垫放一种家孽的叶子。《澎湖厅志》卷九记载:“叶树,叶圆,人家作粿,取铺炊笼之用。”也有用这叶树之叶的。

  古籍对潮汕粿品的记载,除汕尾的红龟粿,能查询到的史料较少,但其粿品的文化发扬,甚为底蕴深厚。

  潮汕人的先祖,除一小部分原住民,多迁之来于中原,途经福建等地,有着的中原文化的遗留,又毗邻福建、台湾等地,也有这些地方的相融之处。经历演变、创新,也变得独特的潮汕粿食文化吧!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