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苏轼与石榴
发布日期 : 2022-11-29 08:35:59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鲍安顺

  那年秋天,我去眉山市探访了东坡区富牛镇的石榴村,看了那儿石榴成熟的景致。石榴村附近,就是三苏祠,我也去了那儿,祠里有许多树,一棵千年黄葛树盘根错接,两棵古银杏高耸入云,还有荔枝树,就是没有看到石榴树。

  我当时想,那眉山泰山红石榴,籽粒晶莹,甜爽肥美,堪比荔枝好吃。我知道,苏轼一生钟爱石榴,那石榴树就长在苏轼的家园,让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充满了乐趣和幸福。可是遗憾,三苏祠里没有石榴树,那苏轼的家乡树,乡愁树。我还知道,苏轼曾写过许多石榴诗,他说“石榴有正色”,是说那石榴红得美丽,是纯红的正色,给人愉悦向上的红。殊不知,他“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佳句,却让荔枝千里迢迢,在三苏祠安家落户,还有人在荔枝红时,举行品丹荔文化沙龙,以示对苏轼的缅怀和敬仰。可是,那近在咫尺的石榴树,或许因为结果年限在50多年,寿命只有百年,精心呵护才可达二百年,所以在三苏祠里,才没有千年古石榴树。是呀,那石榴树,是小乔木,长不成参天古树。

  苏轼曾在石榴皮上,写了三首和诗,致敬吕祖,吟诵八仙之一的洞宾仙人。那诗名也怪,叫《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苏轼去湖州东林沈氏家,饮醉后,为回赠先生,在石榴皮上书写诗句,可谓兴味盎然。那三首诗里,有一句“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是写酒与书的美好,沉醉其间,有友情,见心境,即使是素书丹卷,也不过如此。还有诗句“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写得更见睿智,完全符合苏轼的豁达心境,出世情怀。

  苏轼写榴花更多,比如“榴花开欲燃”,就是写于他43岁,当时他卷入了文字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险些杀头。出狱后,苏轼流放黄州,苦寒四年,开荒种地,养活家人和仆人。也就是在黄州时,他由一个仕途官员,转变成达观者,心境豁达开朗,就像榴花开放的姿态。他之前,也写过石榴花:“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苏轼此时,人生厚积薄发,春风得意,他上书给皇帝,要求治理西湖。此举,是在白居易后,将杭州和西湖打造成宋朝的人间天堂,城市名片。有人说,后来杭州成为南宋首府,这也有苏轼的功劳。我想,此时的苏轼,快意人生,理想正如诗云:“石榴晚来红,绚烂照江南。”

  苏轼因树敌过多,为了自保,曾上书请求去外地做官。此时,他写的石榴,情绪显然不同。比如“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裙深树出幽菲。”他此时,失去父母,仕途不顺的俩兄弟,天各一方。兄弟俩,只有回忆家乡的石榴花开,想像着美好时光,渴望团聚。可是兄弟俩,相隔遥远,眼前都有石榴,想到的都是家乡石榴,只能回忆着美好的家园生活,感慨那官场的未知飘零。那情境,是彼此的情思迷惘,犹如榴花迟开,绛裙幽菲,深树寂寥。

  苏轼豁达,也有伤感,那句“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就是佐证。那是他在京城的几年里,与弟弟苏辙常常回忆故乡石榴花,可惜也有石榴长虫生病,开花虽然明艳,却如破衣裳一样让人痛惜。那情境,如同兄弟俩在京城里,有好吃好住,但也有坏处,就是不自由,无法回归田园,在花木丛生里获得人生快乐,精神安慰。

  60岁的苏轼,命运多舛,又一次政治风浪中,被贬岭南惠州。此时他写的石榴,是久经沉浮的思想沉淀,一个老人目光的华丽悲凉。比如那段佳句:“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写得百感千愁,那榴花红,一生艳丽如此,寂寞也如此。五年之后,苏轼获得特赦,他像一棵石榴树老了,凋谢在路上,家乡回不去,京城也没有回去。可是我记得,他在很多年前,与弟弟站在家乡的石榴花下,对着惊艳的石榴红说,做人当如石榴花!我想,那故园石榴照一生,苏轼如此的一生,是如此的静态辉煌。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