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潮语的后缀
——以“公、母、婆、仔、囝、伙、鬼”为例
发布日期 : 2022-08-27 09:31:22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现代汉语词典》[后缀]条的释文为:“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如‘作家、科学家’里的‘家’,‘合作化、绿化’里的‘化’,‘人民性、党性’里的‘性’。”

  缀zhuì(潮语文读音(茁),白读音<兑3>),意为:缝;连结;跟着。词语的“后缀”,即跟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其特点是:有特定的语法意义,没有明确的词汇意义,有固定的位置,是构词的附加辅助成分。可作为后缀的字很多,如员(教员、学员、海员等)、者(记者、学者、先进工作者等)、头(木头、石头、看头、苦头、想头等)、子(桌子、房子、胖子、婊子等)……

  潮语也有后缀(多读“茁”),常用的字有“公”、“母”、“囝”、“仔”等,以下略加阐述:

  “公”字作为词组的后缀,与“公”字的本义(如指公平公正、公用、朝廷、祖先、爵位、雄性动物等)无涉,只表示事物的最大者,有点类似北方所谓的“大个儿”。比如吃饭的碗,大小不同,特别大的碗就叫“碗公”、“大碗公”。潮谚曰:“(忄愚)(口㚅)(忄愚)(口㚅),所抱大碗公。”就是自嘲或嘲讽那些看似呆头呆脑却心计精明的人。蚂蚁的长队中,往往有一只个头特别大的,潮人称“蚁公”或“大蚁公”。此外,大拇指称“指头公”,亦同此理。但须注意:凡与“公”的本义有关的,虽末字带一“公”字,皆为实词,不能称为“后缀”(如“兄公”。据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三谓:“故妇人谓夫之兄曰‘兄公’。”若以此类推,则像“祖公”、“天公”、“太阳公”、“伯公”<即土地爷>……尊称某位名人为“某公”等等,都属于有实义的词语而不能称“后缀”)

  “母”字亦可作为词语的后缀。像姜块是植物,根本没有雌雄之分。刚长成的姜块叫“稚姜”,而老一点的姜块叫“姜母”。之所以用“稚、母”来命名,是依据姜的块根成长时间的长短而定。潮州是美食之乡,对食材的要求近乎苛刻。如“三鸟”要讲究“稚鸡、硕鹅、老鸭母”,意为:鸡要稚嫩、鹅要肥硕、鸭要“老大”(即饲养时间较长、体型较大,达此标准者不管是公鸭还是母鸭,味必肥美)。从前上门送礼者必掼“猪脚鸭母”,难道母鸭是“礼”而公鸭就不是“礼”吗?可见“鸭母”的“母”不关涉鸭本身的雌雄,只是同北方人称为“鸭子”的“子”字一样,“母”亦是后缀字。

  染纸行业对已染色的、湿漉漉的纸张,用类似小竹竿的“杆母”往纸的中间部位一挑,纸张便挂在“杆母”上,然后架在事先已置搭好的竹架上晾干。这样,染纸的流程便完成了。“杆母”,是芦苇(俗称“芒花”)的主干,表面光滑又很轻巧,故成为染纸过程必不可少的工具。“杆母”亦是植物,原无性别之分,所以“母”字亦属后缀。其它如“大桁母”(老式民居的主樑)、“大药母”(中药方中常用的药材如甘草等)、“拳头母”(攥成拳头,外观上要比平面的手掌大得多,故用“母”作后缀)。

  与此相似还有“婆”字(潮音读<波5>),用指形体较大的事物。老鹰比一般的禽类形体要大,双翅展开时,宽度可达二、三公尺,故称“老(潮音读<了>)鹰婆”。比龙虾小一点、但比对虾要大出十几倍的海鲜叫“虾婆”,味极鲜美。硕大的牡蛎叫“蚝婆”,等等。

  形体较小的事物称“仔”。如碗仔、碟仔、盘仔、汤匙(勺子)仔。用粗陶制成专门煮开水的砂铫,因其小巧玲珑,壶壁又特别薄,被誉为“工夫茶四宝”之一,雅名“玉书碨”,俗名就叫“薄锅仔”。(其它的三宝为:红泥炉、孟臣罐、若琛杯。红泥炉即截筒式的风炉;孟臣即明万历间擅制宜兴小冲罐的惠孟臣;若琛杯系清初擅制小瓷杯的若琛<生平事迹史无明载>;同理,“玉书碨”亦应是工匠玉书所制作的“薄锅仔”,惜文献无徵。)如指幼小的动物,“仔”相当于北方话的“崽”。如:鸡仔、鹅仔、猪仔、羊仔、牛仔、马仔等。其中,牛仔、马仔、猪仔还有特殊的含义:牛仔,指美国西部的牧童,他们穿的工作裤一般用染成蓝色的粗斜纹布制成的紧窄长裤,特称“牛仔裤”,至今仍流行。马仔,指为小集团首领效力的小喽喽。上世纪中叶黄谷榔的小说《虾球传》中已有【做了“马仔”】一章。猪仔,本指小猪,但在百多年前汕头开埠前后,殖民主义者已通过“契约华工”的名义,以“人贩子”的手段,诱骗、贩卖潮汕地区的破产农民像卖猪仔一样飘洋过海,为他们牟取巨利。故在讲潮人移民史时,我们至切不可忘记了浸满血泪的“卖猪仔”的一段历史!

  潮语指儿女或年纪小的人,则多用“囝”字。“囝”是闽南方言字,本义指子女,如“老师囝(老师的子女)”、“头脑(读<祼>,指领导)囝”等。后来,经引申和虚化,“囝”字变为后缀。比如:“丈夫(潮音读<禾3埔>)囝”、“姿娘囝”、“后生囝”、“兄弟囝”、“姊妹囝”、“翁姐(读<安者>)囝”等。有时,父母出于父爱、母爱,亦会以责骂的口气,说出像“白仁囝”(傻孩子)、“短命囝”、“死拣(读<简>)囝”(意为:濒死捡来的孩子)、“刺(读<试>)娼囝”(带刺头的女艺人。按:古代的娼女指从事歌舞的女艺人,后代才指妓女。)……在诟骂中透着亲昵的意味。

  “囝”又指某一类型的人,带有轻蔑的色彩。如:“日本囝”(日本鬼子)、“美国囝”(美国佬)、“剃头囝”、“贼仔”(小偷)、“戏囝”(演戏的)、“煞囝”(剪绺、扒手)、“破家囝”(败家子)、“刺(读音<试>流囝”(流氓、二流子),等等。

  南北朝·北魏时曾规定: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饮食,故称共“火”者为“火伴”,引申为“同伴”之意。后代多写作“伙伴”。潮语又简称为“伙”,并作为后缀字。如两个潮籍同乡初次见面,对方问:“你底块伙?”(你哪里人?)答:“我府城伙。”(我是潮州市区人)前一个“伙”读上声(同“火”),后一个“伙”读去声(同“货”)。但不管声调如何,其后缀的性质都一样,并多读去声。例如:

  “大家伙”(众人)“熙熙伙伙”[喧闹纷杂貌]、“缀伙”(跟着众人)“妈人伙”(娘儿们)、“后生伙”(青年们)、“老人伙”……

  “鬼”字,抛开那些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变成鬼的迷信观念不说,“鬼”还是精灵古怪、神秘莫测的象征。战国的《韩非子·八经》不是说过“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的话吗?(意谓:即使贤明的君主,行其【生杀之】制如天之无私;其用人之术亦如鬼之阴密难测)至今,国人口中亦常用亲昵的口气称赞某人为“伶俐鬼”、“机灵鬼”、“鬼得很”。因此,用“鬼”字作为后缀,也就顺理成章了,潮语亦如此。不过,“鬼”字既有褒有贬,用“鬼”作后缀的词组亦褒贬有别,究竟是褒是贬,须凭语境而定。比如:

  “垃圾(潮音读<那4杉4》)鬼”(不讲卫生或贪小便宜的人)、“痴哥鬼”(贪女色的人)、“枵(潮音读<妖>)饿鬼”(饿鬼)、“咸涩鬼”(吝啬的人)、“衰鬼”(倒霉的人)、“灵精鬼”(精明、反应灵敏的人)、“白仁鬼”(愚蠢者)、“老实鬼”(诚实人)、“大食鬼”(食量大的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林朝虹、林伦伦编著的《潮汕方言歌谣·儿童之歌》中收有《你勿看阮奴仔鬼》一首,全文如下(注音皆为潮音):

  你勿看阮(读<往>,我们)奴囝鬼,奴囝细细上色水(出色,好样的)。衫[~公式~](读<稳>,袖子)扱迸(读<渣4宾7>,挽到、卷到)老鼠囝(上臂的肌肉当屈臂时会突起像小老鼠),裤脚扱迸脚大腿。欲来去,趭(读〈饶7〉,赶出)掉日本鬼。趭啊趭,趭到门脚口,遇着汉奸大走狗。吠呀吠,跳呀跳,乞我一下踢,死翘翘呀死翘翘。

  这是一首表达少年儿童不畏强敌,捋起袖子、卷起裤管、与日本鬼子、汉奸战斗到底并取得胜利的歌谣。首句中的“奴囝鬼”指“小鬼头”式的、可敬可爱的孩子们。毫无贬义。可见,用“鬼”字作后缀,属褒属贬,全凭语境与听者、读者的判断。

  潮语的后缀,尚有“伯、哥、头、畔、块……”限于篇幅,只能打住。

  (参见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