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医道的力量
发布日期 : 2022-07-04 09:29:19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靳小倡

  “医乃仁道,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医学的经典表述。王士雄更是恰如其分地总结道:“医道通治道,治国者必察民情,听讼者必察狱情。用药如用兵,为将者必察敌情,为医者必察病情。民情得而政教行,狱清得而曲直分,敌情得则胜权独操,可以寡克众,可以逸待劳。病情得则生机在握,可以御疹疠,可以挽造化。”

  《大国医》里,王孟英十二岁时,父亲罹患温病,年轻的浦上林医生用甘蔗汁和苦寒药治愈了父亲的病。两年后,父亲再次患病、却没有遇到浦上林那样的良医。父亲给孟英留下“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的遗言撒手人寰。作为一个儒生,孟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心,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致死而无能为力,于是他带着这种痛彻心扉的自责,坚定地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一代宗师朱丹溪在而立之年因“母之患脾病,众工束手”选择了学医。他心疼辛劳的母亲被病痛折磨,所以买了《黄帝经》,读了整整五年,治好了母亲的病。同是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因其母王氏患病,最后“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母亲去世后,李东垣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他发大愿:“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于是李东垣拜师张元素。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他们出于对父母的孝心选择了医学,在人世间经过沧桑把孝心升华为对众生的博爱。

  “疾病,人所时有,而命悬于医。医关人之生死,而道贵精。”许克勤亦言,医者“必先晓医道,方能为人悦”。正是因为“医人”乃人命关天,“上则帝王、宰辅,下及庶民,有生死之寄”,因此,古今医家秉持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与人道精神,无不强调为医者术在专精的重要性。

  清初名医张志聪曾教导门生说:“时俗相沿云‘行医全凭时运’予以为不然。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习此苦难之事!设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盖救人乃医家分内事,况多有病之轻者,有病之能自愈者,或病虽剧而可救者。”

  “病人之病,赖医人之医。”“医人”既为医生职责所在,掌握精道的医术,则是其行医济世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历代医家对自身的要求。

  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历来以尊重和关心病患的生命安危为前提,同时强调医者应谨慎对待医学事业,不辱使命。“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 程国彭更是在《医学心悟》里一语道破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即医者不应仅只是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本身。医学关注人道的济民情怀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超越了医疗甚至医学本身,成为一种治世理念与经世关怀。

  “治生即治世”,医家经世致用的医道观,从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渐渐关注到医者、患者所处的现实世界。清代医学家汪昂认为,医学为“举世所恃赖,日用之所必需”,“负经世之志,谈经世之务”,遂毅然弃儒学医。

  御医祁坤少年时学习八股,对诸子旁流亦有涉猎。后师从名儒戴望之,戴氏通经学、长医术,告之曰:“先正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图之?”祁坤有感于此,遂弃习科举,奋志学医,广泛搜集医书,“一切桐君之所秘,雷公之所传,琼函宝笈无不搜采”,终成一代名医。

  “医以载道”、经世致用、匡扶救世的理念,是历代医者普遍追求的目标。“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医者应振兴医学造化相维的良法,不仅需磨砺“生人之术”,亦肩负着兼济天下的使命。

  每值特殊时期,总有医家将眼光投入现实世界,他们不仅履行治病救人之责,还敢于痛陈流弊,匡扶淑世。一时,医人病、救国人以医国疾、救时势,便成了他们心中的愿景。

  为使吸食者戒烟,两广总督林则徐广求药方。医家何其伟综合十八味药草,悉心研制“戒烟丸”,后经林则徐推广,即著名的“林文忠戒烟方”,被誉为拯救烟民的良方。

  何其伟在研制药丸后,又广泛搜罗古今医书中治疗烟瘾的医方,撰成《救迷良方》,殷切期望吸食者彻底与鸦片决裂。“今者鸦片之流害遍海内矣,嗜之而死,虽亿兆人奚足恤,然岂无将死未死,忽幡然悔惧,求延残息于顷刻者,是不可不有以苏之。我欲生即生,良方俱在焉。若朝欲其生,夕又忘死,一念为人,而一念为鬼,则亦未如之何也已。”

  鲁迅为拯救国人,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深受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然而,在日本学生眼中,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鲁迅的好成绩源于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这极大地刺激了鲁迅的自尊。让鲁迅自尊受到更大刺激的是:一次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军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然是一群中国人,这场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烦、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最终,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毅然放弃了医学(尽管他在医学上已有所成就),走上了用文字疗愈国人灵魂的道路。

  中医有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道不仅是结束病痛,“捍卫民生”的治人良法,更是治愈顽疾、治人心,以“补偏救弊”的治世良策。

  “医道”是医者究天人之际、可供后世效法的一种智慧。《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医道、诊道、治道。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可流传千古”。 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从王孟英到朱丹溪,从张志聪到祁坤,再从何其伟到鲁迅,他们的行医历程固然有经世致用、匡扶救世理念的一脉相袭,但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医道”的力量,“洞明医道”也因此成为了历代医家不懈追寻的精诚理念。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