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古代官名僻称举隅
发布日期 : 2022-05-28 09:32:10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官职的名称,谓之官名。


  我国从夏、商、周(简称“三代”)起至清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利于统治,都有职官之设,且越来越健全、成熟。而职官的名称,亦变得愈来愈庞杂、浩繁。比方说,由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就收录了12270条词目。从中可看出古代官制之繁复程度。


  官称,包括正称、别称与俗称,其中,还有不少为当代人所感到陌生,不可理解者,可算“僻称”。比方说“大家”一词,通用义是指“众人,大伙儿”。唐·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就有:“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西沉且莫回”之句;又指媳妇称丈夫之母。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潮语“大家”读为<打家>)实际上,“大家”亦是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东汉·蔡邕《独断》谓:“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清·曹寅《……随驾入侍鹿苑……》诗之一亦有“云影觚稜曙色开,鸡鸣问寢大家来”之句。可见,从汉至清代,“大家”一词,是近臣对皇帝的称呼。


  干(幹),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其主义项为:器物、事物的主干。“干”字,亦是一种官称,系汉至南北朝州、郡、县的小吏。《后汉书·百官志》:“(汉郡)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后来,“干”的人数渐多,几沦为杂役。《后汉书·栾巴传》:“虽干吏(按:与指办事老练的官吏,其义有别)卑末,皆课令习读。”至宋代,又特称各路属官为“勾当公事”。(按:“勾当”有“主管;料理”义,与现代汉语的“常指坏事情”的词义有别。如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中推荐赵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即与“主管州学’之义正同>)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又以解潜(人名)为河东制置副使代姚古,以析彦质为河东勾当公事。”(南宋初改称“干办公事”,其官员简称为“干办”、“干官”或“干办官”。其原因是避高宗赵构的名讳(“勾”与“构”字同音)。至今指专门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人员为“干(幹)事”(如宣传干事、人事干事等),其实正是“干办公事”的延伸。


  武职中亦有令今天的读者摸不着北的官称,如南北朝的北魏始置的“千牛备身”(迨唐代又置左、右千牛卫),其长官为“大将军”,是与宰相同属正三品的武官)。为什么“备身”要用“千牛”呢?原来,“千牛”是指锋利的刀,其典出自《庄子·养生主》。庄子在描述“庖丁解牛”时的高超技艺后说: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多年,“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宰的牛有数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在刀石上磨过一样)


  明白了“千牛”是指好刀、无比锋利的刀之后,那么,用好刀来“备身”就顺理成章了。故北魏、隋唐的君主要把防身刀称为“千牛刀”,而把护卫君王的禁卫军、御林军命名为“千牛备身”与“千牛卫”。


  皇帝是“真龙天子”,凡与“龙”有关的事物如龙柱、龙椅、龙袍……等等,都属皇帝专用、专称。宋真宗咸平年间置龙图阁,掌收藏历代皇帝的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世谱等物。据《宋史·职官志二》所载,龙图阁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龙图阁”等官职,因官署有个“龙”字,故宋·方勺《泊宅编》卷上谓:“旧制,直龙图阁谓之假龙,龙图阁待制谓之小龙,龙图阁直学士谓之大龙,龙图阁学士谓之老龙。”与此相应地,皇后称“凤”,唐代的中书省号称“凤池”,故称中书舍人为“小凤”。(唐代中书舍人置六员,正五品上阶,尝称西台舍人、凤阁舍人、紫薇舍人。专掌诏诰,侍从制敕,宣旨劳问,授纳诉讼、敷奏、文表,分判省事。宋袭唐制。)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部》谓:“宋世以紫薇(中书)舍人为‘小凤’,翰林学士为‘大凤’,丞相为‘老凤’。”这种“攀龙附凤”的称谓,其实亦正是臣下希望得到皇室青睐的心态在官称方面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今天我们所说的“有关部门”,古代称为“所由官”(或省作“所由”),因事必经由其手办理,故有此称。南朝至唐宋期间,常用此语。如《唐会要·尚书省》开元二年(714)敕:“在京有诉冤者,并于尚书省陈牒,所由司办理。”(“所由司”即中央相关的主管部门)《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令所由将盐就村粜易。”(宋元之际的)胡三省注:“所由,绾掌官物之吏也。事必经由其手,故谓之‘所由。”上揭书〔唐敬宗宝历二年〕说:“丞相不应许所由官呫嗫(指轻声)耳语。(即暗地里嘀咕)。”胡注:“京尹任繁剧,故唐人谓府县官为‘所由官’。”(按:《资治通鉴》屡及“所由”一词,所指各异,胡三省皆随文作注)究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由”已渐渐从官逐步降为低级办事吏员,故南宗的项安世《家说》曰:“今坊市公人谓之‘所由’。”包括“度支所由”、“虞候所由”、“守停所由”“乡所由”等等。甚至士子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都有“所由”负责打理一应有关生活、住宿、赴试等事务。(参阅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称谓·所由》)


  从元代开始,中央及地方官制又有“照磨所照磨”这一官称。“照磨”职掌对(本衙门官员)的照对磨勘,为主管文书照刷卷宗,计录赃赎,衙门出纳,营缮料理等事。从六部到枢密、宣政、宣徽各院等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地方各级官署,均置此官。设于各路总管府等衙门者,尚兼管刑狱事。此官多由吏员升任,秩自正八品至从九品不等。至明代,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及各府亦沿置。清代,除都察院不置外,余皆仿明制。“照磨”是个属较生僻的官称(倘望文生义的话,易使人产生“照射石磨”的误会。实际上,“磨勘”的“磨”读mó<潮音读[无蛙5]>,与“石磨”的“磨”读mò<潮音读[帽]>有平仄声之别。是“照对磨勘”的意思)由于明清的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简称“藩司”“藩台”,布政使司的属吏有“照磨”一职,因此而简称为“藩照”。今潮州金山的碑刻中有一面与原金山中学校产有关的碑记中,就多次出现“藩照”这个称谓。“照磨”原本就是较冷僻的官衔,再把布政司官署的“照磨”简称为“藩照”,不明就里的人,不误认是“阳光照在藩篱上”,那才怪呢!


  官名、官称,本来就是内容极其复杂的学科,徐连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共收12270个条目,可证其繁复程度。篇幅所限,上举数例,真可谓九牛一毛,因曰“举隅”而已。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