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糕有“梅花”自不同
发布日期 : 2022-02-04 10:12:18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王蕙利

  若是问起身边那些上了岁数的人,他们曾经痴迷过的街边糕点,相信有不少人闲都会提及梅花糕。

  说起梅花糕的历史,堪称悠久。早在西汉李谷金所著的《御民食书》中,便有这样的描述:“梅花糕,外壳与器具烤,类似饼,圆形似梅花。”

  然悠久归悠久,早先的梅花糕,总给人一种有点不上台面的局促感。平日里,它们多现身于街边小摊或各种庙会上。据坊间传言,真正让“梅花糕”之名响彻江南的,还得归功于那位喜吟诗作画,到处题词起名的乾隆皇帝。

  于我的记忆里,这种既似梅花又像冰激凌的小吃,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家乡,尤为盛行。只是,鲜见店铺经营,而多为一些流动性小贩,挑着担子现做现卖。一副担子上全部家当已然齐全,随意走到哪个桥头巷尾,担子一撂,做起了营生。

  儿时的我,要说最快乐的日子,除了过年之外,就是每月一次能到老街去逛逛。除了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更具诱惑力的,还是那些售卖各种零食点心的摊点。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于这一天,可破一次例。在诸多美食中,最令我神往的,当属梅花糕。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吃到梅花糕的情形。那是个初春傍晚,正当我在街上转转悠悠,思量着吃些什么好的时候,陡然便闻到一股从前方飘来的香味。凝神一看,但见不远处的桥边转角处摆有个摊子,摊旁树桩上高高挂着的“梅花糕”招牌分外醒目。

  遂飞奔到摊前,从人缝中直钻到最里面,踮起脚尖,仰起头,好奇打量起了眼前这此前从未见过的古怪物事。

  做梅花糕的模具很特别,中间有十九个梅花状孔。初次见识的我,忍不住数次想用手指摸摸那家伙什。摆摊的是位老伯,只见他先用刷子蘸些许水油,将模具孔涂抹一遍,再把稠稠的面浆,由紫铜尖嘴壶依次倒进烧烫的孔内,并缓缓转动模具,使面浆均匀贴到模壁上。继而在每个孔内加入豆沙、糖猪板油丁,均匀调入白糖,并用面浆将孔填满,撒上瓜子仁、胡桃肉、红绿丝,浇上满满一层桂花水。最后,他还不忘每个糕胚的表面,放上半个蜜枣。

  待一切工序完毕,老伯从炉下抽出一块灼热的铁板盖在模具上,烘烤约2分钟,揭开盖来,再度撒上白糖,合盖继续烤上数分钟。

  就当周围等候的人群,被哧哧作响的炉子弥散出的香气,馋得不行的时候,冒着热气的一朵朵“梅花”终于出锅矣。

  梅花糕,虽说只是一款属于平民百姓的草根吃食。但当老伯用竹签签出一个新鲜出炉的梅花糕,用纸包了递到你面前的时候,仍是极具杀伤力。

  仔细端详下,其表面呈焦焦的咖啡色,镶嵌着瓜子仁、胡桃肉等各种馅心。尤其是上面疏影横斜的红绿丝,不仅好看,更充满了喜气和鲜甜的感觉,足以让人不停咽口水。

  趁着烫嘴,赶紧咬一口。浓浓的豆沙香,糅合以酥脆的外皮,饱满的馅料,吃起来既润滑,又醇美。莫看只是一款用面粉和豆沙简单融合成的小食,它释放出的那份水乡特有的淳朴绵香,让人只需一口,便将这早春暮色下的人间烟火,永远收藏在记忆里哉。

  惜乎,对于如今早已沦陷在牛排意面与披萨当中的小年轻来说,能懂得欣赏这款诞生于温润水乡,染上了一份挥之不去诗意的地道江南吃食的人,已经不多。愿梅花糕永久飘香。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