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阳明学”在潮州的传播(三)
发布日期 : 2021-10-08 09:47:16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浙江余姚瑞云楼、王阳明出生之地,柱上悬挂两副对联,第一副是“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王阳明著有《大学古本旁注》,对儒家经典《大学》有精深的研究与独到的阐释。第二副是“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据2018.2.2《中国纪检监察报》)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引《大学》原文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注语说:“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常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在引《大学》“汤之《盘铭》……”后之注语中又说:“右《传》之二章,释新民。”显然,他是赞同二程改“亲民”为“新民”的观点。

  自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子以来,《四书集注》即“朱注”成为钦定的科举用书。于是,《大学》之首句改本“在新民”之说不胫而走,俨然“定于一尊”。

  王阳明却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说。他在《传习录》中指出: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

  《管子·形势论》早已说过:“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焉。”故“亲民”者,亲近爱抚民众且“遇之有实”(即切实践履)之谓也。故王门弟子们归纳为“阳明学”之“三大要”: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正如吴光先生在《王阳明良知心学:结构·精神·启示》一文所指出的:“王阳明‘亲民’说的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主张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亲民’。这明显地继承了孔孟‘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传统,而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参见2017、2、4《光明日报》)

  《大学》、《中庸》,是大概成于西汉初年的《礼记》中的二个篇章,却长期湮没在这部巨著中,未曾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到了唐代的韩愈,才受到特别地关注,认为是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篇章。韩愈在撰写《原道》时,即大段抄录《大学》的内容,如“《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诚意者,将以有为也。”(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又突出地宣扬《中庸》思想,此处略)韩愈积极阐扬“修、齐、治、平,正心、诚意”以及养性的思想,开启了宋儒大谈性理先河。宋代理学家特地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编成“四书”,元代以后,定为儿童的启蒙读物,科举命题的依据,有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韩愈与程、朱不是同时代的人,根本不知道宋儒改“在亲民”为“新民”的事。他认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即修持自身、践履(将以有为),达到最善的境界,是《大学》之精髓和纲领,并为之终生努力。即使晚年因谏迎佛骨而远贬潮州刺史,在短短的七个多月中,亦采取驱鳄、利农、释奴、兴学等“亲民”措施,成为历代治潮者之楷模。而正如《管子》所言,“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焉。”千百年来,赢得潮州百姓的崇仰、怀念。以至“江山改姓曰韩”。

  王阳明引孔、孟之“修己以安百姓”、“亲亲仁民”等语,为古本《大学》之“亲民”说张本,可谓切中肯綮。实际上,“明明德、亲民”即修身、践履,就是“知行合一”说。作为王阳明的及门弟子,潮州“阳明学”的领军人物薛侃在《与诸子弟书》中早已明示:“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即把“亲民”摆在为人处世的重要位置,不管是当官还是为民。

  嘉靖三年(1524),薛侃任行人司行人,“奉使湖广、掌行辽恭王祀礼,事竣,便道入潮归养。”(饶宗颐《薛中离年谱》)至嘉靖七年方回京师。四年期间,开中离溪,“又建通济桥,并修砌桥路三十馀所。”(薛侨《中离公行状》)特别是开溪一事,据现存潮安金石镇塔下乡中离溪畔碑亭、由薛侃撰书的《开溪记》所述:“此溪一通,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洵为“亲民”之举。即使是嘉靖十年(1531)薛侃任行人司司正期间,因上《复旧典以光圣德疏》陷入党争乱局,遭受廷鞠,后冤情大白而被削职为民、还乡“明农讲学”以后。据《行状》所述,薛侃于襄建宗山书院后,复有筑涵善举:

  有上、中、下莆三都之田,旱涝弗登,众请先生议作涵闸以启闭。间有弗便己私者惑众谋沮。先生曰:“以益众乃为,弗便斯已矣。”(以上几句意为:中间有(因筑涵闸)无法满足自己私利的人出来迷惑众人企图阻挠善举。薛侃说:“能惠及大众的事可做,如果确实带来不便那就算了。”)一夕梦曰:“休声(美声)远播三十里,德泽还留在一方。”先生以告父老,父老曰:“年少不可以谋始,可以乐成。斯可就也(年轻人不可以参予筹划,但乐于成功。这件事可以干)。”及成,旱有灌,而涝有洩,岁大有秋(收成),民感焉,亟欲立碑祠以报,先生弗许。

  筑涵闸的过程虽碰到一点挫折,但最终还是修成了,使上、中、下莆三都的田地旱涝保收。筹划过程中,薛侃坚持“益众乃为”的准则,逢事又多和父老们沟通,因而工程进展顺利,效果显著,真正体现了“益众乃为”的“亲民”宗旨。及至乡民“感焉”而欲为其竖碑立祠以报答时,薛侃又“弗许”,认为是“亲民”的份内事,不愧为王阳明的高足!但先生“亲民”出自本心,必然会收到“民亲焉”的回报,就在中离先生辞世后不久,乡人已将先生与土谷神同祀,《祝文》中有句曰:“卓哉中离,德与神合,惠流州里,感不能忘。谨奉大司正中离薛先生配。尚飨。”并赠以对联曰:“雨顺风调,神显春秋祀报之典;民和俗美,众思中离先生之功。”(参见陈椰《薛侃集》附录三【行状、传、记、祭文】)

  明·黄佐《中离山记》谓:当年薛侃在中离山讲学时,“乡士大夫若黄子国卿、成子子学、郭子维藩、林子光祖、杨子日赞、杨子惟执。处士若陈明德、郑万化,罔不(中)离山是游,景行行止。”上列乡士、处士,皆潮郡名人。如揭阳黄国卿曾“授温州推官,折狱赈饥,民德之。”郭维藩,曾任户部郎中、临安知府,“母安人卒,服阙不出里居。值寇掠,筑寨守御,民多利赖之。”(据雍正《揭阳县志》)成子学,海阳人,“少事王阳明,得良知之旨……授峡江令,邑故多邮传杂派,子学裁革过半……有无主荒粮,里胥相缘为奸弊,延累无已,为请于上官均摊,阖县无偏枯……累官苑马寺卿。生平与吉水罗洪先往复寓书,阐明理学。崇祀乡贤,建坊。”(亁隆《潮州府志》。其它人从略)所开列的名士,都是崇仰“阳明学”者,居官、居乡,皆以“亲民”为践履主旨,故潮州自韩愈以来之“亲民”传统,蔚为社会风气,不断发扬光大。

  稍后,嘉靖五年(1526)季本(字彭山)由河南道监察御史以言事谪揭阳县主簿;嘉靖十四年(1535)刘魁(字焕吾,号晴川)任潮州府同知,与薛侃时相过从。季本“尝从新建(王阳明曾封为新建伯)授良知之学,至邑倡学校、行乡约、旌别善恶、修举废坠,有利必兴,有害必除。”(雍正《揭阳县志》)刘魁“受业王守仁……升潮州同知,所至爱民,扶植风教。”(亁隆《潮州府志》)地方志乘惜墨如金,未免过于简略。据饶宗颐先生《薛中离年谱》[嘉靖六年]条所载,“秋告季本重建龙头桥。桥为宣德壬子<1432>僧惠庆修,弘治间仅存其半。先生<薛侃>告主簿季本重修,并为《记》云:‘计费三百二十有奇,肇功嘉靖六年秋,期年告成。’”[七年]条曰:“初,季本推行乡约,以(阳明)先生所定十事酌为三十四条,普行一邑。并上呈阳明,阳明批委潮州府通判张继芳,历属县督令各县勤习。”……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刘魁到任,薛侃“讲学中离山,魁常盍簪(按:指士人聚会)取益。”(《阳明全书·陈海涯传》)时薛侃门生郑三极辑录老师在中离山讲学语录编成《研几录》,薛侨在《研几录·跋》中谓:“是录也,山居诸友录其所尝闻耳。《录》成,贰守刘晴川先生至,访离山,乃命工锓梓。”乃知刘魁曾主持《研几录》之刊刻。

  总之,有季本、刘魁等同门芸友、现职官员的弘扬、推动,“阳明学”中属“三大要”之一的“亲民”学说自能得以广泛传播,且历久弥彰。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