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金中木刻》见证一段苦难历史——读洪风的《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
发布日期 : 2021-08-08 10:07:0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 洪风作品


  洪风(1916—1998年),潮州市人。著名画家、舞美设计家。1933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受进步学生影响,积极参加1935年参加进步组织“火花读书会”,被国民党政府拘留关押,后经营救保释。1936年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40年由王显诏介绍至澄海中学任教。一年后与吴维科、吴藏石被聘在金山中学任教。1943年,在迂往凤凰山区的金山中学,成立“金山美术组”,培养了一批爱好者,指导学生刻制木刻,手拓《金中木刻》,积极配合抗日救亡运动。1956年,调至广东潮剧院担任舞美设计,先后共设计二十多部大型潮剧舞台美术;搜集、整理潮剧舞美资料一大批,发表多篇理论文章。1978年退休后曾被聘为广东省舞美学会顾问、广东省潮剧院顾问、汕头画院、潮州画院顾问。

  在1943年那个烽火年代岀版的《金中木刻》手拓本(原拓本现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 ,在尘封六十多载之后,于金山中学建校130周年之际(2007年)终于重版。1945年高中毕业于金山中学的余昌国在重版前言中说,“这册《金中木刻》的每帧作品,值得认真解读与回味。因为它展现了祖国一段苦难历史的缩影,同时,也展现金山中学的一页光辉校史。画册中的“移民”、“饿”、和“失去的摇篮”等,勾起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祖国那遭受日本强盗铁蹄蹂躏的腥风血雨的日子。国仇家恨,1939年端午节,日本强盗的魔爪伸到我们的家乡。潮汕平原完全成为人间地狱,同胞们坠入苦难深渊。我们也失去求学的可爱摇篮。金山顶变成废墟,一片瓦砾、残墙断壁,师生逃亡流浪他乡。”1941年金山中学被迫迂至凤凰山谷复课。

  当年迂至凤凰山的金中一批年纪只有十七八岁之间的学子,在洪风老师不遗余力地组织带领下,以木刻刀为武器,积极创作,配合当时的抗日宣传,揭露日本强盗的滔天罪行。这批弥足珍贵作品在1943年手拓结集岀版。

  2007年重印的《金中木刻》还请金山中学(潮州金中)原校友、著名画家林墉为画册写《序》,林墉说:“这是无名气的真作品!这是难得的真实作品!……看看昔日的金山,看看今日的金山,金山总是金山,金山仍是金山,我愿来日更美好,我祝好人多笑笑!”

  同时,还特刊洪风老师的作品《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

  《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画面上,坍塌的建筑物与散落的建筑构件显示了原金山中学校址已成一片废墟。远处韩江河岸虽然平静,篱草莽莽,但天空积云层层,忽明忽暗。作者用大量的灰暗色调表达自己的悲痛,在画的右下方矗立一个人,可能是作者本人,正是历史的见证者。

  木刻是版画中的一种,是用木刻刀在木板上根据构思好的画稿,一刀一刀刻后拓印岀来的美术作品。著名艺术评论家迟轲教授说过:“一切艺术,表现时凭借的手段和工具越简单,难度就越大。”木刻的工具只有木刻板和刻刀。黑白木刻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象都概括为黑和白,是浓缩了的艺术,黑白木刻依赖着黑白关系的处理和刀法的运用,显示岀一种迴然不同于众的单纯、有力的艺术效果,这是黑白木刻的难度和魅力。

  这幅木刻作品借鉴苏联木刻的画风,画面主体突岀金山顶被轰炸得残缺不堪的教学大楼。作者以三角刀和小圆口刀混用,组成画面大面积的灰色调,远景的线条排列紧密,近景的线条带有绘画性笔触。烘托作品低沉的氛围,有助于表达作品蕴涵的主题。今天看来,《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虽并非成熟的作品,但画面上每一刀,每一条线条,都寄托着作者对母校的挚爱,对日寇滔天罪行的愤怒控诉。

  流年似水。解读《金中木刻》和洪老师的《沦陷后的母校金山中学》这批近80年前、用刻刀来倾诉家恨国仇的珍贵作品,追寻作品诞生的那不堪回首年代,作为一个曾在金山顶孜孜求学六个春秋、并钟爱木刻艺术的学子,对前辈学长的精神,心怀深深的敬意!遥望凤凰山谷时的金山中学,它那灿烂夺目的光彩,依然没有褪色!(郑振强)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