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春节说食
发布日期 : 2021-02-21 09:52:2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黄德贵

  春节又称元旦,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遭灾祸,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中国古籍《通典》有所记载。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到了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已然成为民间风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中的食俗成分逐渐加重,这正应了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祭拜祖先固然重要,可是,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犒劳一下自己,也是应该的啊。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春节)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

  对于春节,今天的人们仍然愿意吃一些传统食品,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

  饺子是我国北方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年夜饭上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馄饨”。 民间传说吃饺子有讲究,一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馄饨”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南北朝时期,文人记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的,故称 “馄饨(混沌)”。这种叫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宋代人则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一部分吃年夜饭时吃,一部分待到半夜子时吃。而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便有了“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也包含着有“喜庆和谐”、 “迎新吉祥”的意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以示祈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就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南方各地尤其盛行。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谷制作食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取其谐音,寓意岁岁万事如意年年高。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糍,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春节吃年糕,可谓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潮州的“甜粿”,就是一种有名的年糕,以糯米磨粉(或舂粉)和白糖混和蒸制而成,吃起来既柔软,有嚼劲,而又香甜可口,是潮州人特别喜爱的春节食品。此间美味及其寓意,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