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闲情
书品与人品
发布日期 : 2020-06-07 10:21:18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江舟

  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有句论画竹的名言:“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在文人雅士看来,绘画无非是借外物之形象以写胸中之所有,所以强调“意趣俱在笔先”,否则胸无丘壑,笔下只能是些死山死水,毫无神韵可言。而这“胸中之所有”,不仅是师法自然,笔墨技巧,更主要的还是内心修炼,品行、学识和修养。明代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仅仅在笔墨技巧上玩弄花招,至多只能达到艺匠的工巧,没有个性,没有灵气,称不上真正的艺术创作。

  书法与绘画在这点上是互通的,所谓“书如其人”。国外一直通行以笔迹来推测人的个性气质智愚,这不能完全看成是迷信或无稽之谈。书法艺术的生机,有赖于作者的人格力量。书法外“道合自然”,内“字为心画”。猥琐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人品鄙俗,胸无点墨者,不论其笔墨技巧如何娴熟,都不可能达到真正高雅的艺术境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书艺评价上格外看重人品,他说:“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因此,他对颜真卿、岳飞等富有气节之士特别敬重,甚至通过学习他们的书法以学习他们的为人。他在诗中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拄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假如无知无识,书画将难脱俗气。要写出好字,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人格的修炼,主要又在于心灵的净化,胸襟旷达,超然物外,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虚静之心返璞归真。古代文人净化心灵主要有两条路径,或走向山川,归隐大自然,让大自然之美来陶冶性情,虚净心灵;或读书明理,丰富知识,艺术地生活处世,从先贤哲人继承人类文化之精华,苏东坡便有“读书万卷始通神”之说,在此同时,寄情于高雅的艺术——琴棋书画,从而陶冶性情,使生活充满艺术情趣而远离世俗。对人格的注重反过来又影响到对作品的鉴赏。人品为人所推崇者,即使技巧不高,只因其神韵生动,仍被视为珍品。相反,人品低劣者,即使技巧纯熟,仍被士人所不齿。最著名的例子要数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的“蔡”了。宋代四大家中原有蔡京,蔡京“笔法姿媚”,确有一定的造诣,但后人因其人品不佳,将他排斥于四大家之外,而以蔡君谟代之。

  书画界另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便是赵孟頫。赵孟頫多才多艺,诗书画俱工,尤其是书法,被视为继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代宗师。“篆籀分隶真行莫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而贬抑者说赵字软滑流靡,李伯桢称赵字为“奴书”,康有为更是认为学赵字者将会“堕阿鼻牛犁地狱”。固然,赵字确有软滑之流弊,然而,对赵孟頫的指责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为赵宋宗室而仕新朝,被视为失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评价道:“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

  文人书家大都赞成“书如其人”之论,所以在热爱书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自身的修养。但对人品的评价,内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说,在唐以前文人对人品美的概括是侧重于人的心灵自由,不太强调儒家的“忠、孝、节、义”,那么宋尤其是南宋以降,对人品美的概括则偏向对忠诚、气节等伦理方面,“失节”似是人品的最大污点,因而在鉴评其书时,也往往予以讥贬。这也是文人在评价明末清初的几位书家时,推崇倪元璐、黄道周、傅山这些明遗民,而对王铎则颇有微词的原由。


相关文章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