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笔谈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潮州|要闻
 
标题导航
守正创新立足特色 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23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正创新立足特色 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部署和市委的工作要求,近期,市社科联特邀省市社科专家,聚焦“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等撰写理论文章,在凝心聚力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上贡献社科智慧。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画卷

  􀳊 李义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高站位、宽视野、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画卷。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使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对此,恩格斯早有预见,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这从20世纪发生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以及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现、物种加速灭绝等就得到印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的重要特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目标,充分彰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担当,也为破解人与自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找到了中国方案。

  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良好生态支撑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考察时指出,广东有条件有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更好,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考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殷期望,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

  广东不负众望,时刻走在前列,引领前行。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接受专访时提到的数据:从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来看,广东近十年在城镇人口、工业和机动车等新增排放量情况下,通过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和治污工程等实现了主要污染物净减排30%左右。从环境质量变化上看,广东PM2.5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20微克/立方米,率先在全国达标并率先达到世卫组织二级标准,2022年地表水优良水质达标率超过90%,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清零,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下降约3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把江河安澜、秀水长清放在首位建设万里碧道,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完成,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近年来,广东始终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的精神状态和使命担当,一以贯之推进绿美广东建设,出台《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在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明确提出广东“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这一系列文件和举措充分展示了广东的“绿色担当”。

  三、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中彰显潮州担当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潮州已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目前,潮州森林面积280.71万亩,森林覆盖率59.48%,潮州市市级、县(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标率为98.3%,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标准,韩江潮州段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和首批示范河湖,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优良的水质让韩江鼋、花鳗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性增长。

  新的征程,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绿美潮州生态建设。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以此为目标,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作为目标,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绿美潮州生态建设中。潮州在“大手笔”勾勒大绿化,“绣花针”增设微景观以及打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等经验做法就是很好地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必须正确处理的五大重大关系,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六大行动”,我们要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重大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市生态短板,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三是坚持系统观念。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视察,作出了“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指示,这就是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潮州自创“河湖长+专管员+河湖警长+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治水管水新模式,形成韩江管理保护工作合力,这是韩江秀水长清根源,靠的是全流域全力推动综合治理的成果。坚持系统观念,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等方面的关系,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我省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良好生态支撑”中贡献潮州的智慧和方案,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中彰显潮州担当。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潮州市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家库特邀专家)

  以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 激发潮州“百千万工程”建设动能

  􀳊  谢振泽

  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支柱性增长、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动能的重要抓手。潮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努力彰显潮州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潮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有力支撑。立足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加强发挥潮州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强势崛起,从而更好激发潮州“百千万工程”建设动能,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立足“一核”谋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州文化门类齐全、内涵丰富,是激发潮州“百千万工程”建设动能、推动潮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必须立足“潮州文化”这一核心,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强势崛起,使其成为潮州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成为潮州“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王牌”。

  近年来,潮州文化依托深厚底蕴、独特魅力频频“破圈”,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通过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不乐观。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潮州文化产业,强化潮州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潮州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尊重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各项改革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引导多元力量参与潮州文化产业发展。二是突出潮州特色和创新驱动。用好用足丰富厚重的潮州文化资源,坚持走发展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切实把潮州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三是推进城乡统筹和产业融合。既要把市区、古城区及县城作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又要做到繁荣城市文化与促进农村文化相协调,加强旅游、科技、农业、制造业等产业与潮州文化的互融共生,实现潮州城乡文化、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新”强经济

  当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三新”经济特征。潮州是中国婚纱礼服名城、工艺美术之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潜力。必须加强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聚焦“三新”加快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加快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立足潮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要依托民间工艺发展潮绣、潮瓷、潮雕、潮塑等“潮州手造”,依托婚纱礼服产业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会展,依托潮派建筑、历史古迹发展影视创意、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演艺娱乐等,以“三新”经济引领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依托实施“百千万工程”梳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在库项目、集群、领军企业清单,对项目库进行体系化、制度化的动态调整和项目遴选,加快引导传统文化企业聚焦“三新”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拓展产业新赛道,加强利用5G技术发展云直播、云音乐、云演艺、云旅游、云会展,集成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构建新型文化场景,培育交互式沉浸式业态。二是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创新。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园区,提高潮州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形成“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产业生态,为文化创意企业释放更多金融支持、税费减免、项目奖补、土地出让等方面政策红利。三是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强化潮州文化“双创”。坚持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潮州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潮州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原创文化创意产品。引导潮州“博物馆之城”系列馆依托馆藏资源、形象品牌、陈列展览、主题活动和人才队伍等要素,积极稳妥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围绕“四色”兴文旅

  潮州地处广东“东大门”,依山傍海,凤凰茶山名闻遐迩,悠悠韩江穿城而过,全域山清水秀海蓝,以生态绿色尽展自然山水之美。潮州是一座英雄之城,拥有“潮州七日红”“红色交通线”“茂芝会议旧址”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红色底色鲜明。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保育优良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不胜枚举的非遗项目,使得这座城市充溢着悠长古韵。作为畲族祖地、发源地,潮州的多彩畲乡已然是一幅秀美画卷,民族特色彰显,民俗风情浓郁。纵观潮州全域,生态绿色、革命红色、历史古色和民族特色“四色”文旅资源有如珍珠散落、色彩斑斓。必须用好资源禀赋,奋力打造“四色文旅”,努力塑造潮州山美、水美、物美、人美“四美”新名片,深度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助推潮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添加新动力、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激发新动能。

  潮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区域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在构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围绕“四色”兴文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动潮州“四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形塑“四美”城市形象,多维度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闯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以文旅产业激发“百千万工程”建设动能的新路子。一是优化文旅产业资源配置。当前,潮州文旅产业融合仍处于浅层化阶段,旅游服务供给尚未形成交通、生态、运营系统的“共生单元”。必须遵循和合共生理念,有序突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限性,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共通性,通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促进文旅业态融合、产品融合与市场主体融合,有效延伸潮州文旅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增强潮州文旅产业发展韧性。二是丰富文旅产业发展业态。在数字化现实下,必须加强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文旅内涵,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品业态与产业模式,持续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带动其它服务业发展。依托潮州绿色生态资源和侨乡优势,深度开发传统节庆旅游、夜间文旅、乡村游、研学游,大力拓展老年健康和养生旅游市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建设成果,深度统筹城乡“四色”旅游资源,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三是提升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创新是文旅产业发展的灵魂。文旅产业体系庞大、融合发展内涵丰富,要充分发挥潮州文化优势,坚持共享协同、迭代融合和跨界发展,创新性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衔接的潮州路径,推动潮州文化成为旅游“灵魂”。四是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推动实施文化旅游标准化服务工程,重点在餐饮接待、导游、潮州文化普及、卫生安全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潮州“四色”旅游服务品牌和“四美”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潮州文化旅游综合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

  (作者系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院长、潮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智库专家)

  挺起潮州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 康远志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基础。产业是发展之本,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潮州产业根植性强,特色鲜明,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产业、平台、项目、企业、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的高度挺起潮州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一、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潮州产业根植性强,特色鲜明,先后被授予“中国瓷都”、“中国婚纱礼服名城”、“中国食品名城”等多个“国字牌”城市名片。要加快推动陶瓷、食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只有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应立足潮州产业基础,以强链、补链、提质、增效、创新为重点,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动发展,持续做好“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打造根植性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要求,培育现代服务业,做强文旅服务业。

  大力推进潮州产业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潮州以中小企业居多,要加快数字化赋能,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的应用,逐步走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要加快推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

  二、提升现代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立足潮州市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突出精品和特色,做优做精茶叶、果蔬、水产、食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色鲜明的潮州特色现代农业新框架。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技术成果,拓展、延伸和壮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附加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讲话精神,将凤凰单丛茶作为农业龙头产业,推动单丛茶集群化产业化。做好单丛茶全产业链顶层设计,标准化、规范化、艺术化、科技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和地理标志保护,实现品牌价值赋能,让“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让凤凰单丛金字招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做大做强生产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做好产业布局和平台建设

  依托潮州产业基础及分布特征,充分考虑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园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可将凤泉湖高新区、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引领性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潮州应强化资源整合,拿出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力提升凤泉湖高新区园区的生产、生活、服务等配套服务水平,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形成产业有效集聚,切实提升入园项目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形成有力发展能级。以潮州港湾为主战场,以绿色化、低碳循环发展为方向,增强港口承载能力,壮大临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规模,布局新兴产业链,强化招商引资,项目驱动,将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经济发展增长极和跨省合作示范区,做大做强蓝色生态海洋经济。

  四、建设更好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落实援企惠企稳企安企政策措施,营造“产业第一、企业为大”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投资放心、创业顺心的良好环境。要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减少对微观主体的干预,监管执法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推进优秀人才向优势企业、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重点项目集聚,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进产业提升。全方位服务保障来潮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

  (作者系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潮州|要闻
   04版:笔谈
   05版:经济
   06版:饶平专版
   07版:百花台
   08版:专题
守正创新立足特色 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