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百花台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潮州|要闻
 
标题导航
大运河印象
一斤猪肉证
揭西灯塔湖叹泉
赞海员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23年6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印象

  邱喜桂

  到扬州,不看大运河是说不过去的。看大运河,自然而然地想到隋炀帝。我们就在东关古城前的运河边墙上看到气概不凡的隋炀帝塑像。塑像鹤立鸡群、魁梧高大。

  据报道,邗江区一名老雕塑家蔡德和,用时4年为隋炀帝塑像,以纪念这位为大运河作出贡献的古人。据蔡德和介绍,当初,他一共设计了两稿,一稿从文,一稿从武。“‘武像’参考了隋炀帝陵展厅内的一份资料,人物塑造是豹头环眼、鸷狠狼戾,看上去比较凶狠;‘文像’则参考了《中国历代帝王》一书中的隋炀帝形象,造型则是玉树临风、温文尔雅,看上去比较文气。”最后,蔡德和还是采取了“文像”的方案。显然,我们眼前的隋炀帝,就是“文像” 。

  为什么要塑隋炀帝塑像?蔡德和说:“扬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的城市,即将迎来它的2500岁生日。大运河是扬州之魂,扬州也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理应为开挖大运河的隋炀帝立像。”可见扬州人是怀念他开凿大运河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2个直辖市、6个省的25个地级市,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1011千米)、相关遗产点58处。

  扬州市有6段河道、10处历史遗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沿线31个遗产区中遗产点数量最多、河道遗产长度最长。

  我们看了大运河,沿大运河走了一段,这才去看隋炀帝陵。

  夕阳西下,到了隋炀帝陵。

  隋炀帝被杀后,初葬于扬州宫中流珠堂下,后迁葬于扬州宫西吴公台下,唐初改葬于雷塘,是隋炀帝与肖后的合葬陵。

  隋炀帝陵就在这扬州城北雷塘。据说当年葬隋炀帝时,风狂雨骤,一声巨雷响,炸开了灵柩,炸出了一个潭塘,故百姓称为雷塘。

  隋炀帝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隋朝,很像秦朝,都是结束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统一天下,但又迅速土崩瓦解,二世而亡。但史论认为:隋炀帝可与秦始皇并列,都是专横残暴,功过并存,颇具争议的人。

  隋炀帝陵占地3万多平方米,形制独特,气势雄伟。石阙、城垣、墓冢是世界上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而石牌坊、陵门为明清风格,有点格格不入。好在祭台、神道为历史遗存,完好地融入整体建筑之中,倒也协调。

  我们绕陵走了一圈,只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一打听,旁边有采石场,尘土飞扬,粉末呛鼻,陵里的花草、木石,都蒙上一层粉尘,大煞风景。既要建此宏大陵墓,又不清退旁边石场,令人费解。

  其实,隋炀帝也是个令人费解的人物。在位期间,隋炀帝建立起“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的帝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把隋朝推向极盛。六年间断断续续沟通北至涿郡,南抵余杭的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州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它是世界最长的古运河。

  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

  唐代,南北大运河的航运开始兴盛,扬州成为四方商贾云集的宝地。一时间,“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愈数百”。鉴真东渡日本是从扬州出发的。从1684到1784的100年间,康熙、乾隆帝都曾六下江南,都经过扬州并多次在扬州驻跸。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

  古运河孕育了扬州,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奠定了扬州文化。古运河已经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宋时期,为了使扬州城更加靠近运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运河边的蜀冈下修筑“宋大城”。明清两代,京杭运河达到鼎盛时期,其经济功能发挥到了空前的程度,扬州城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修筑新城,城址再次南徙,扬州成为濒临运河和长江的大都市。清“康乾盛世”时,盐运和漕运的发达使扬州又一次进入了全盛时期。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沟通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河流。

  一路看,一路议论,离开隋炀帝陵,已是傍晚时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潮州|要闻
   04版:国际
   05版:经济
   06版:饶平专版(第417期)
   07版:百花台
   08版:专题
大运河印象
一斤猪肉证
揭西灯塔湖叹泉
赞海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