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视觉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视觉
 
标题导航
千工万序采“珠玉”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20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工万序采“珠玉”
——“芡实之乡”潮安区东凤镇下张村见闻
  芡实苞子外壳多硬刺,采割者即便戴上橡胶手套,也难免会被刺到。
  刚从水田中采割上来的芡实。
  果实包裹在芡实苞子里,需用刀撬开。
  从苞子里撬出来的芡实,需洗净去除滑膜。
  洗净后的芡实果子,需用刀一粒粒撬开果壳。
  下张村引进生产线加工新鲜芡实销往外地。
  种植户长期采割芡实,手掌被芡实汁液染成紫黑色。
  村民展示以前用来剥干果壳的切刀。
  芡实味美,吃法多样,下张村民用它做出芡实宴。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中元节前后,正是芡实收成的季节。“芡实之乡”——潮安区东凤镇下张村的一片片滩田里,硕大的芡实叶片铺满水面,碧绿如玉,被誉为“水中人参,南国珍珠”的芡实,则深藏于叶下的苞子里。

  下张村盛产芡实,芡实在当地被称为“莲”。芡实生长于水泽之中,叶片大如斗,比荷叶还要大上一大圈。清明节前后,芡实开始种植,经过了春的拔节、夏的生长,中元节前后,芡实迎来了采割旺季。

  下张村大部分芡实农户一天的采割工作在早上4点左右就开始了。记者到访时,岸边有农户已经正将刚采割上来的一筐筐芡实装上摩托车。“芡实对土壤和水质的要求高,下张村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种植出来的芡实个大、味美、营养丰富。”村干部说,采割芡实的的确确是一项技术活,既要根据成熟的程度,又要保证采割之后芡实的成活率,采割的人须有多年经验。

  田间一位农户正在采割,只见他拨开叶片,把手顺着花茎伸进水里,摸到藏在水中的芡实苞子,从水中捞出,用小刀割断苞子底部,这样状如鸡头的芡实苞子就收割上来了。捞上来的芡实苞子为球形,皮黑壳硬,外面多刺。记者摸了一下,立刻被硬刺扎到,不由松开了手,芡实苞子掉进了水里。65岁的村民张伯眼疾手快,一下子将其捞了上来。已经种植芡实几十年的张伯向我们摊开手,只见他掌心呈紫黑色,这是长期采割芡实的印记。

  由于芡实的叶子硕大厚实,其根茎和果实外都长满青刺,所以农户下田之前,必须先戴上橡胶手套、脚穿长裤,还要把长裤裤管扎紧,以防皮肤被扎伤而过敏红肿。“以前哪有这么多装备,没有这种条件。”张伯说,即便是全副武装,弄得满手伤痕,也是习以为常了。

  新鲜芡实采割后,要经过去外壳、洗滑膜、剥内壳等一系列工序,方才能成品。村民张立伟向记者演示,他用刀将芡实苞子掰开,内面缀满圆状种子,再用工具撬开种子、掏出果实。掏出的果子上面还覆盖着一层膜,需不断的踩搅,最后还要放到池塘清洗干净,才露出被褐色外壳紧紧包裹的芡实果。

  谁知碗中芡,粒粒皆辛苦。张立伟的妻子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木凳上剥芡实,家中放学的小孩,也跟着她一起剥芡实。“只要有假期,家里的孩子都会来帮忙剥莲,在下张,几乎家家户户都这样。”

  现在,芡实已成为下张村一大支柱产业。下张村从事芡实种植的农户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年轻的20多岁。目前,除了在下张村种植的500多亩芡实田外,扩至其他村镇种植总面积已达6000多亩,年均亩产200斤左右。每年芡实收获期,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都投入芡实采收加工工作。芡实能食疗兼用,除了本地,还行销广州、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

  近年来,下张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作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该村引进专业机器,举办芡实专业技术培训班,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下张村还开设农家宴,把芡实制成美味佳肴,并积极拓宽销路,“触电”销售,帮助农户共同致富。

  “下张村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是个有文化的村落。”下张村党总支书记张略裕说,他们将充分发挥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挖掘旅游元素,将下张村打造成一个具有水乡风情的生态宜居休闲旅游村落。

  □ 文/本报记者 丁玫

  □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视觉
   04版:民生
   05版:国际
   06版:美食
   07版:今日闲情
   08版:专题
千工万序采“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