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民生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标题导航
打造适宜市民生活的特色小城
查获44辆多次交通违法未处理车辆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预计春节前对外开放
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上榜
一段有关黄尚书的传说世代流传
筑牢青少年 禁毒防火墙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联饶镇潮刘村
一段有关黄尚书的传说世代流传
众多村民称亲眼见过古墓古碑 真相仍有待考证
  ▲村民向记者介绍黄厝馆历史。
  ▶现如今,在该村通往诏安县的道路边,在茂密的植被之中,仍依稀可以看到土堆的痕迹。   本报记者 黄春生 摄

  􀳊 本报记者 江马铎

  在饶平县联饶镇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多姓聚居的小山村——潮刘村。这里远避喧嚣、民风淳朴,几座古老的土围寨至今保存仍较为完好。有意思的是,这里世代流传着一段关于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的传说,稍稍年长的村民都能细细道来。

  潮刘村并没有黄姓,距离府城更是路途遥远。是什么样的渊源,让黄尚书的传说数百年流传下来?村里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实物,能够印证村民口中的传说确有其事?

  冬日的一天,带着种种疑惑和满心期待,我们走进了潮刘村,试图解开这个历史的谜团。

  三口古墓被毁

  村支书寻觅遗失墓碑未果

  “以前村里有三口并排的古墓,前面立着三块石碑,大约一米宽两米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被毁掉,石碑被搬去修桥铺路了。”

  “其中一块石碑埋在村郊的沟渠里,只露出一角,我曾经亲眼看见过。”

  “还有石碑的基座,现在也被埋在村道边的地下。”

  ……

  在潮刘村委会的办公楼里,一提起黄尚书,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向我们讲述。83岁的林坤松老人告诉我们,在他的记忆中,三块石碑是平放在地面上的,碑后有三个土堆,碑上刻着许多字,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听先辈口述相传,中间那口墓的墓主是黄尚书的父亲,葬在那里纯属意外。

  关于这三口古墓,村里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曾经有两位风水先生,师出同门,分别受人所托到此处寻觅“风水宝地”修建墓穴。两人不约而同地相中了一块穴地,分别用铜钱和银针做了记号。后来,两家主人争执不下,闹到了县衙,县官亲临现场,按他们所指的地方挖开,然后用茶碗扣住,询问有何凭据。一方说有铜钱,一方说有银针。当茶碗揭开时,银针正好插在铜钱的孔里,县官遂宣布双方各分一半穴地。两边墓穴修成后,中间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坑沟。黄尚书的父亲从事贩盐生意,一天挑盐路经此处,不幸去世(有说遇到强盗,亦有说偶然病故),尸身被埋在那道坑沟里。多年以后,身居高位的黄尚书寻到村里,在原地给父亲修建了坟墓,这才形成了三口并排的古墓。

  现如今,在该村通往诏安县的道路边,在茂密的植被之中,仍依稀可以看到土堆的痕迹。村支书林世荣曾专门派人用挖掘机四处翻找遗失的石碑,但尚未有所收获,难以判别黄尚书的父亲是否安葬于此。

  被改建的黄厝馆

  村民说曾供奉着黄氏先祖

  林世荣告诉我们,除了湮没的古墓,村里还有一处被称为“黄厝馆”的建筑,相传以前供奉着黄尚书的先祖。得知这个信息,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黄厝馆的样式格局,希望找到揭开谜团的突破口。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里一处名叫“长乡楼”的土围寨。寨子规模不大,外观依然保存完好,但寨内一些民居已经被改建,不复其最初的样貌。84岁的居民林耀火带着我们来到一间双层的房屋前,只见房屋是石砌而成,二层走廊有水泥通花栏杆,显然是现代改造的建筑。林耀火说,这就是黄厝馆,原本是矮瓦房,里面供奉着府城黄氏的先祖,“就是黄尚书(的先人),平时由我们管理,黄家的人每年都来此祭祖和收租。”

  令人失望,黄厝馆在六十年代被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作为杂物间使用,建筑石料都是从它处运来的,连旧时的一砖一瓦都没有保留下来。

  虽然看不到黄厝馆的原貌,但我们从村民口中得知,潮刘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刘厝村、新坡村的村民,以前世代都向府城的黄氏交付田租房租,也即是黄氏的佃户。

  村里曾盛产红糖

  村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

  林氏是较早来到潮刘村的姓氏,目前是村里的大姓,居住人口最多。据林世荣介绍,从十二世祖来此定居,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七世,算起来大概有四百多年。而后,萧、刘、杨、沈、许、张、柳、赖、陈等各姓氏纷纷前来,逐渐形成多姓聚居的情况。

  由于姓氏众多,也就修建了许多祠堂。该村最大的土围寨“长康楼”里,便存在着四间祠堂,两间属于林氏,其余两间分别是萧氏和赖氏。相比长乡楼,长康楼的民居相对保存较好,三横七直的巷道分布清晰。这种土围寨普遍出现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朝局动荡,山贼横行,村民不得不筑起围寨,防御山贼的劫掠。

  老居民萧荣华说,他家好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生产队时期,寨中人口最多,住着90多户,如今大多数搬了出去,只剩下二三十个老人,以致一些老建筑日渐荒废。

  我们留意到,潮刘村各姓氏的祠堂,普遍格局较小,只有一进,不过或多或少都保留了清代的物件。长康楼里一间赖氏的祠堂,虽然整体已经残破,但梁载上的木瓜、花牙,屋中的石柱、石础,仍不失清代后期的风貌。由于与福建省接壤,潮刘村里的老祠堂,既具有潮派建筑的风格,也渗透了福建建筑的味道。

  潮刘村目前常住人口有700多户约3500人。村民们还说,在古代,这里名叫“潮坑”,东临福建,南边不远就是大海,又有沟渠可通航运至饶平县城。村里往日盛产红糖,通过航运销售到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合作化生产,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产量高达4000石。

  实物证据流失

  传说真伪仍有待考证

  最终,我们在潮刘村并未发现有价值的实物,来印证这段流传了数百年的黄尚书传说。不过,潮州文化研究学者陈贤武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黄锦父亲(黄夙盛)的墓穴修建于此,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陈贤武说,黄锦是明代饶平县宣化都人,即今大埕镇上黄村,与潮刘村相距仅二三十公里。现有的史料对黄锦父亲的记载较为模糊,但黄锦家里是“灶户”,这一点是有明确记载的。明代的灶户,专门承办朝廷的盐课,也就是制盐的劳动者,其身份是世袭的。所以,村里传说黄锦的父亲从事贩盐生意,是准确的,挑盐途经此地,也是较为合理的。但是,据陈梅湖所撰传记:“(黄夙盛)少从父雪松公耕贾……晚年以子侄贵显,叠膺封诰,然接物处事愈益撝谦,足迹罕至公门。”(《饶平鸿程黄氏传芳录》)以此来看,黄夙盛是得享高年,无意外之祸灾,故还需进一步考证。

  此外,中国封建社会的租佃制度源远流长,自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发展,隋代至元代立契租佃制度普遍流行,明代到民国时期,逐步发展成单纯纳租的租佃关系。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大量自耕农的身份转变为佃户,通过为地主劳动换取衣食之资。潮刘村虽然偏远,但土地肥沃、田园广阔,村里未出过显赫家族,因而得以形成多姓聚居的情况。而作为朝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这里拥有自己的佃户,亦不足为奇。

  当然,一切到目前为止仅仅是推断,我们希望潮刘村日后能够找到流失的石碑、石基等实物,为一段流传了数百年的传说提供佐证,从而揭开这个历史的谜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04版:旅游·印象
   05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06版:潮州文化
   07版:国际
   08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09版:财金
   10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11版:民生
   12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打造适宜市民生活的特色小城
查获44辆多次交通违法未处理车辆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预计春节前对外开放
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上榜
一段有关黄尚书的传说世代流传
筑牢青少年 禁毒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