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今日闲情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家电
 
标题导航
往事犹堪回首
乡村的花园
回望故土
大暑童心
智慧痣
素颜之交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17年7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往事犹堪回首
陈锡权

  据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很有趣。近期的事情,往往记不住、甚至达到转身即忘的程度;而提起久年以前的人事,却话题不断。我仔细想想,似乎果然如此,近五十年前到乡下当小学代课老师那段经历,每当忆及,仿佛就在眼前。

  1964年岁末,我在居委会待业不久,便有机会到乡村当代课老师。那是不需要通过什么关系而又手续正规的事,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县劳动局、县教育局、公社教委,一级级相关部门郑重其事地开具介绍信。我代课的第一站是龙湖公社阁洲小学,当身高体壮的体育老师用自行车把一个稚嫩的少年载到学校时,我感觉到许多老师和学生十分惊讶的眼神。而我立即被触动的是听到了一阵阵童声合唱的潮曲:“阿姆是潮安大坑人,地主压迫她反抗……”,这是现代潮剧《松柏长青》的主唱段。我这个从读小学便喜欢观看和聆听潮剧的戏迷,好像遇到了久违的老友,有点兴奋,忐忑不安和手足无措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后来才知道,那是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整个学校教的都是这一唱段。我没有弄清为什么这样安排,但前些年每逢听到“潮曲进课堂”的呼吁时,便会想起这件事。

  我在阁洲小学呆的时间实在太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能留下清晰印象的人和事实在不多,连校址到底在上阁洲还是下阁洲都没有弄明白,更别说村容了。在那段短暂的日子,我代的仅是四年级的算术课,节数不多,显得很清闲。经常忙的是下午放学后,跟一位姓林的美术老师到村里四处写大标语,他在墙上画出一个个的美术字,我负责涂上红油漆。他有时跟我聊天,总是称我“陈老”,那口气品不出是幽默、调侃还是冷嘲,或许是我生活阅历极其有限的缘故吧。他是与我打交道最多的一位老师,为人不错。其他的领导、老师几乎连身影都没有留下,众多的学生更加模糊不清。学校放寒假了,我收拾好简单的行李便离开了阁洲小学。人生跨入社会的第一步,虽然有点糊里糊涂,所幸没有出什么差错,总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吧。

  翌年春节过后,我又接到通知,前往枫溪公社古板头小学代课。说真的,经过初次实践,这一回我显得从容老练些,很快就弄清古板头有几个自然村,学校坐落在谢厝村。我代的还是四年级的课,当班主任,所有科目全包。干了整整一个学期,总体的感觉是非常愉快、充实。有趣的是,不久前刚被称为“陈老”的我,到了这里却成了“小陈”,课余,时常有学生跟在后面起哄,此起彼伏喊“小陈”,我很不满却有些无可奈何。有一天,我很生气,转身挟起一个身材瘦小的学生到了校务处,性格温和的校长吃了一惊,问明情况之后,批评了那个学生。他走后,校长轻声告诉我,这个学生是六年级的班长,是个优秀的学生。我顿时哭笑不得,也恍然大悟,难怪我没有多大的力气,就能够把他挟到校务处,而他却乖乖没有挣扎,其实我只比他大了三几岁。

  因为我后来加入业余文艺创作的行列,所以对一件事格外怀念。学校决定进行一次文艺节目演出,每个班都要出节目。我心血来潮,自己动笔写节目,记得是一个方言快板:“北风呼呼紧如弦,操场有人在做年……”,题材是学雷锋做好事,可惜后面的句子全忘光了,这应该是我写的第一个文艺作品,没有保存下来,有点遗憾。表演这个节目的是班里一个调皮好动却颇有天分的学生,他绘声绘色、动作配合语言、有板有眼,演得非常出彩。至今,他的名字和机灵乖巧的形象仍烙印在我脑际深处。他是谢厝村人,如果偶然看到这些文字,不知道是否记住自己这段少年时期的趣事。

  幸福的时光流逝更加飞快,放暑假了,我只好又一次收拾行李走人,离开时竟然有些不舍,但有什么办法?代课老师的性质决定了其流动性。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友善的同事们和纯真的学生们给我的感动、情谊带走,珍存下来。四年级原来的班主任是精明能干、待人热情的林老师,她的家在近郊农村,小俩口住在西马路一条小胡同,我离开学校后,还曾多次登门拜访她,后来失去联系,直到1991年夏,她从广州回家探亲时,我从业的工厂刚巧办在她的家乡,她竟专门到厂里看望我,虽然只是简短的叙旧,彼此都感叹不已。

  新学期开学了,我接到枫溪公社教委通知,到陈桥小学签到。我猜他们是认可我的工作表现才主动安排的,心中欣然。确实,经过前两站的历练,我已经有了驾轻就熟的感觉,可以说代课已经入门了。到校没有多久,我便弄清校址在十亩村、后人家村还有一个分校,甚至连许多老师的来历都大致了解。不过,我与公办老师很少有谈得来的,总觉得不少人师道尊严体现得太充分,女的矜持、男的傲慢,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耍大牌。反倒是村里几个民办教师,充满青春活力,为人随和没有架子,更容易交流。至于与学生相处,简直可以用如鱼得水加以形容。我仍然教四年级的语文,兼教分校二年级的算术,接触的学生多了,分享的快乐当然也增多,还和几个六年级的同学成了朋友,课余时间一起打乒乓球、到他们家或闲间串门聊天,引起六年级班主任的不悦。

  陈桥大队名声很响亮,“五分地上闹革命”的事迹上过中央级报纸。陈桥小学沾了光,成为枫溪公社重点小学之一。校长是一位文武兼备、精力充沛的女将,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不遗余力。公社举办教师文艺节目汇演,她亲自率领女教师排练展现渔家姑娘飒爽英姿的舞蹈,还决定再排一个男教师表演的节目,我便身不由己被卷进去了。节目形式是方言表演唱,内容是两位乡村老汉夸奖农村新生事物“耕读班”,只记住其中的几句歌词:“前面就是耕读班,书声朗朗好动人,本地教师教子弟,亦农亦读思想红……”。我的搭档是一位本村的民办教师,稳重成熟,应该不是头一回演节目,他带着我排练,一段时间后,有点像模像样。没有估计到,在公社礼堂演出时却砸了,显然因为紧张,调没有起准,唱起来很别扭,反腔背调,效果可想而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舞台正儿八经演文艺节目,结果丢人现眼,虽然没有挨批评,但领导失望的神情已经够让人难受了。

  时间进入1966年初,那时全国各地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连学校的教室里也出现了大字报。学校放寒假,我平静地回家,与以往不同,这次有学生帮着提行李陪伴。此后四十多年,我一直与陈桥村、陈桥小学的学生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撰写的散文《携去心旌片片》、《没有举杯的祝福》等均取材于这段经历。那年春节过后,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到家里转告我,枫溪公社教委让我继续代课,我眼睛一亮,可一听是到另一所新的小学上任,兴致霎时间消失,决定不去。我的乡村代课生涯终于划上句号,重新到居委会待业。

  俱往矣,狭窄的村道、破旧的校舍、无邪的童真、纯朴的乡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家电
   04版:时尚
   05版:专版
   06版:今日闲情
   07版:综合
   08版:国际·体育
   09版:财金
   10版:文化·娱乐
   11版:视点
   12版:民生
往事犹堪回首
乡村的花园
回望故土
大暑童心
智慧痣
素颜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