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浴汤浮沉“鸭母(米念)
2022-04-15 08:54:45 来源 : 潮州日报

  􀳊 张礼

  “鸭母(米念)”,首创于清代初年,大若核桃,类似于北方的汤圆,是许多外地游客喜欢品尝的潮州传统名小食。

  据说,吃汤圆(北方亦称“元宵”)始创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在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里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叫法也不同,有叫“汤圆”的,有叫“水圆”的,也有叫“汤团”的。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江南一带的汤圆用面除江南米面外,还有粘高粱面、黄米面、 荞麦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圆”,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圆”。各地制作的种种汤圆,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也由此而成为一年四季的常见甜品。

  汤圆之所以称为“元宵”,有个出实。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各位且注意:前文列举的两个例子中,“浮元子”的“浮”, “浴以沉水”的“沉”,两个字都相当形象地道出了 “鸭母(米念)”的形状像母鸭在水上随波浮沉游荡的意思。

  再说潮州的食俗,确与江南、闽南有相似之处。泉州的 “搓圆仔”,也叫“做糖粿” 吃圆仔,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江南有“八锦汤圆”,“四色汤圆”等诸多品类,潮州“鸭母[~公式~]”的传统制作方法严格,要求糯米粉揉的皮应该柔韧,馅软滑。“鸭母(米念)”有多种甜馅(绿豆沙、红豆沙、芋泥、黑芝麻等),为便于区分,不同馅的鸭母(米念)都有自己的记号,如有的形状圆、有的椭圆,有的有红点。近年食店还推出创新品种,可以把“鸭母(米念)”捞干,洒上花生芝麻碎,这样就成了另一种美食“凤凰春”,不亦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