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守正创新 传递时代先声——陈烈彬和他的套色版画《师传俩》
2022-02-13 08:56:53 来源 : 潮州日报

师徒俩(套色版画) 陈烈彬作 1964年 (潮安华声群艺馆供稿)


  壬寅新春,在潮州美术馆开幕的“潮州印刻·时代记忆——2022年首届潮州版画邀请展”上,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一幅创作于1964年的套色版画《师徒俩》特别引人瞩目,他的作者是我市已故的著名美术家陈烈彬。

  陈烈彬1933年10月2日生于越南巴黎堤岸,1993年1月2日因病逝世。少年时,他曾在香港潮人创办的彩瓷厂设计彩瓷画稿,颇受厂家青睐。1950年在潮州商业系统照相馆工作,1951年他参加“潮州市工人业余美术组”,由知名画家王显诏、庄华岳、郑茂熙、罗善政、蔡瑜等担任教员。得名师辅导,陈烈彬的艺术才华日渐显露,还被选为副组长(杨坚平被选为正组长)。他由于原来的文化程度不高,常感力不从心。因而他发奋自学,学文习画常到深夜,有时竟通宵忘倦。从素描写生到水彩油画,从国画年画到版画雕塑,孜孜不倦,无不涉猎。他在苦练绘画基本功的同时,拓宽视野,加强艺术修养,积极用画笔表现生活中的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陈烈彬美术创作的起步时期,尽管艺术还不十分完善,但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刮目相看。在他们的努力下,潮州市工人业余美术组搞得有声有色,和“普宁陇头业余农民美术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闻名远近的我省业余美术创作的两个先进集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陈烈彬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他视野广阔,积极提高涵养,注重汲取文学、音乐、书法等艺术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这对一位善于掌控全局的艺术家来说,是促使他迈上更高层次的重要一步,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捷径。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构图考究,形象鲜明,清新隽永,善于吸收民间艺术色彩,融入现代视觉理念,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他在宣传画、年画、版画、国画、油画等造型艺术领域中,大显身手,佳作迭出,作品屡次入选全国、省画展并被公开出版发行,受到画坛的瞩目。

  1957年油画《出田》(油画)入选全国青年美展,收入《全国青年美术作品选》,他的代表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干杯》(年画),创作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还被复制成大型宣传画悬挂于上海街头,一位来自广东小城镇业余画家的作品亮相于大都市,成为当年轰动画坛一时的美谈,这件作品后来还被选编入《建国十周年宣传画选集》。接着,他又创作《庆丰收》(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收藏)、《向1960年迈进》宣传画等,再次在上海岀版发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广东人民岀版社向陈烈彬约稿,他的年画《旭日东升》、《毛主席像太阳》接连岀版。1965年创作《欢乐歌舞颂英雄》(年画)入选全国美展;他的《金谷山村》(套色木刻)展岀后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把创作重点转向摄影艺术。1983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摄影师。1986年创作的彩色摄影作品《吻》在《广东省第十一届摄影艺术展览》上荣获金牌。尔后,摄影作品接连入选大陆、台北、香港、澳门摄影艺术精品并被选赴日本展览。

  陈烈彬于我亦师亦友。他虽名闻艺坛,但毫无傲然、霸气。他那坦荡的胸襟、谦和的品格,使我受益良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为潮安励华火柴厂设计一套“潮州八景”的火柴标,他把画好的小草图找我征求意见,一点没有一个名家的架子。我的木刻版画创作之路是深受他的影响起步的,特别是他的创作理念使我的艺术创作受益终生,他对艺术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他处世低调,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脸,而是专心致志地搞创作。更为可贵的是,他从不趋炎附势,也不取悦于他人,而是真诚地把真善美的艺术奉献给人们。

  这幅套色版画《师徒俩》是他1964年创作的作品。取材于蜚声海内外的枫溪瓷雕艺术,枫溪瓷雕通花瓶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枫溪瓷雕通花瓶艺术正方兴未艾。陈烈彬敏锐地抓住这个新题材,经过精心构思和反复推敲,创作这幅套色版画,表现瓷乡艺人不断探索精神和把技艺无私传授给下一代的高尚风格。这幅作品可贵之处在于真诚的情感和朴实的艺术语言,以精纯的套色版画技巧,赋予生活的瞬间以崭新的艺术魅力。画面上师与徒传艺刻画生动,作品采用四个色版套印,尤其人物后面灰绿色版,既突出人物形象,又形成空间感,同时还衬托出洁白的各式瓷雕通花瓶。画面既生动、细腻、丰富,又不失单纯、概括、整体等版画特点。作品问世至今虽近六十年,但仍不失其艺术魅力。

  郑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