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吴为明大师与他的工夫茶具
2021-04-09 10:37:29 来源 : 潮州日报

  􀳊 本报记者  洪巧俊


  说到工夫茶具,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承传人吴为明,因为他设计的工夫茶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如冰似玉,再加上器具独特的造型,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比如他设计创作的釉下彩《芍药》,茶盘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上面摆着四个洁白无瑕、华丽精致的杯子,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而《阳春》是有别于工夫茶具的另一道茶具,适合于华东华北,因为这是一套大杯茶具,泡绿茶实用,一个17.5x21x7.5cm的壶与四个杯子,每个杯子配了粉彩边沿的碟子。


▲吴为明陶瓷作品 工夫茶具。


  记者来到吴为明大师的“无为”工作室,他摆出了一套精美的工夫茶具,拿出了凤凰单丛茶,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吴为明大师讲工夫茶具。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套根据潮州传统工艺抽纱设计出来的工夫茶具,“抽纱”是刺绣的一种,亦称“花边”。潮州抽纱是绣工们把抽通技术与潮州绣艺结合,将中西合璧的技艺自成一体,而这套叫“蓝色花边”的茶盘与盖杯就结合了抽纱的技艺,画面丰富、立体感强,又给人素雅之感觉。茶盘上面有一条金色的线条,底部却是凹凸有序,变化中显得线条更加流畅。茶盘上面有四个洁白无瑕的杯子,杯子很薄,真的体现了潮州陶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特色。


  当吴大师把茶冲进杯里,清澈透明的杯子却变成了金黄色。吴为明说,这种晶莹剔透的白色杯子,潮州人叫它“白玉令”。我们经不住茶香的诱惑,加上大师催我们“呷茶”,把杯子端了起来,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记者品尝了茶后,然后把这洁白无瑕的杯子拿在手中把玩,这杯白如玉,胎薄且剔透,难怪茶水冲下去,透出的却是金黄色,在灯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金光。喝着清香的凤凰茶,欣赏着这精美茶具,这才叫真正地享受生活。


▲吴为明陶瓷作品


  当记者把盖杯拿起来欣赏时,吴为明大师说这是1978年出炉的茶具,记者愕然不敢相信,那个时代哪有如此精美雅致的茶具?刚刚改革开放就能设计生产出这么精美的茶具?


  记得那时茶具与餐具都非常简单,茶具大多是一个小小的茶盘加三个杯子,全白色或全红色。他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笑着说,其实能设计这样一套在当时十分新颖的茶具,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是十多年的积累的结晶,《蓝色花边》虽然彩绘中有潮州传统工艺抽纱的元素,但在款式花样上却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这就更让记者甚感疑惑,因为那时的中国国门是比较封闭的,怎么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


  吴为明大师说,那是1964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沈从文来到广东考察艺术陶瓷,当他参观了一个个陶瓷车间后,对古陶瓷艺术颇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皱起了眉头,产品单一,粗糙不精。沈从文是带着任务来考察的,通过到广东沿海陶瓷厂的考察,沈从文写了提案,说广东有资源,但艺术人才缺失,要着力培养艺术人才。沈从文的提案转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轻工业部组织协调广东一批年轻的陶瓷业务骨干进京培训,而吴为明是被选中之一。沈从文对这些来的年轻人寄予厚望,他给这些年轻人讲古陶瓷,讲如何鉴赏艺术品,他说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对艺术欣赏的水平,不能鉴定艺术品的优劣,他就不可能有作为,成为艺术大师。也因为吴为明记住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他才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艺术欣赏水平。他还和两个学友去沈从文家,听沈从文先生讲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沈从文先生说,《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釉色艳浓郁,显示唐朝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古人几百年前就能创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你们年轻人就要从传统工艺中学习其精髓,并结合当代技艺,大胆创新,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精品来……后来这几位年轻人都成了当地知名的艺术家。


  吴为明第二次见到沈从文先生是1978年的秋天,吴为明去北京开会,他抽时间去看望沈从文先生。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已经是硕果累累的吴为明,要向这位老师汇报这十多年拼打下来的业绩。尽管分别十多年,但沈从文先生见到吴为明一眼就认出来了,你是潮州的小吴。吴为明忙说:“是,是,我就是潮州的小吴。”沈从文问潮州陶瓷出口怎么样?吴为明说:“出口量很大,在全国占的份额量比例也大。”沈从文听后,露出笑脸。吴为明带了两个盖杯送给沈从文先生,当沈从文先生接过一个盖杯,左看右瞧,一会拿着盖子瞧瞧,一会仔细观察杯子的图案,并摸了摸那堆起凹凸的花纹,望着吴为明说:“这是你设计创作的?”吴为明点点头:“请沈老师多指点。”沈从文先生说:“不错!不错!还借鉴了西方的技艺。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希望。”


  其实,这盖杯还真的借用了西方的技艺。当初为了出口创外汇,他们设计生产了一大批销往西方国家的茶具和餐具。吴为明从他的收藏室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套工夫茶具给我们看:一个茶盘,一把壶,四个杯子。了解工夫茶的人都知道,工夫茶都是三个杯子。潮州有句俗话:“茶三酒四铁桃二”,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三杯之中。潮州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三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吴为明先生说这套《春乐》釉下彩茶具其实就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是1974年生产的,当时在设计一套销售国外的叫《雪玉》的咖啡具,从中得到灵感。


  1980年,国家轻工部及中国工业美术协会联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该类比赛,各地陶瓷产区非常重视,组织了优秀的人才来创作,挑出了优异的作品来参评,竞争十分激烈。但吴为明的《釉下彩64头雀屏西餐具》获得了一等奖,也是广东唯一的一等奖作品。此外,他的《釉下彩15春色茶具》和《釉下彩45头翡翠西餐具》获三等奖。本届评比全国共评58件作品,吴为明3件获奖,一人占全国奖的二十分之一,这怎能不引起轰动?


  如今,潮州已成中国瓷都,“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陶瓷出口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我们喝着工夫茶,听着吴为明大师讲沈从文,讲潮州餐具与茶具的发展史,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这时我想起了苏辙的诗句:“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已深夜一点了,我走出吴为明大师的工作室,坐进驾驶室启动车子,正播放冀涛的《夜已深》:“你还记得吗/去年的冬天/我们去过的那间咖啡店/那天你说过/ 幸福是因为有我/你才笑得那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