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国难下的奋起读书——读刘可牧《七千里流亡》
2021-02-28 10:54:52 来源 : 潮州日报

  刘学正

  相对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在“七七事变”后辗转迁徙,组成西南联大的广为人知,同一时期,沦陷区中学的一路西迁,就显得低调了许多。炮火笼罩的流亡路上,不仅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他们在师长们的带领下,排除万难,“读书救国”。已故教育家刘可牧就是当年西迁中学生的一员,在其遗著《七千里流亡》中,他以翔实、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跋涉七千里,流亡大后方求学的个人经历。书中不仅刻画了师长同学等人物的种种际遇,还涉及沿途五省的民情风物,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字里行间显露出的少年“奋起读书”图景。

  1937年秋,随着敌机的轮番轰炸,偌大的济南城已放不下一张课桌。开学第一课,山东省立一中校长孙维岳面向全校师生说:“大家必须读书。我们是教员,你们是学生。我们应当把你们培养成国家的人才,要弦歌不辍。读书也是抗战,也是爱国,也是救国。济南要是不能待,我带你们走,不做亡国奴!”

  由此,刘可牧随着中学队伍从济南出发,经泰安、菏泽,过河南、湖北、陕西,一路步行至四川绵阳,才获得暂时的安定。这群年长者十八九岁,年少者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在生命中最美的年华,克服炮火、饥寒、疠疫……开启了一段拒当亡国奴的生死流亡。1938年元旦,征途上传来济南沦陷的消息,师生无不痛哭流泪。校长孙维岳鼓励大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早晚有一天回到千佛山脚下和大明湖畔。

  一路颠簸,“在风沙中挺进”,刘可牧的笔下挺立起一位位真正的教育家。面对压迫,胡维城大喊:“我这副腰板就是弯不下去!”;学生在汉江溺亡,孙东生悲痛失声;李广田对学生的复信异常用心;瞿亚先挥臂教唱抗战歌曲;卢宗文、张克济、刘焕文领着学生迎难奔走……一个个可敬、可爱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

  山河破碎,唤起学生的满腔热血。刘可牧在书中提到一件小事:暂宿沔河边的一所小学时,斜对面住着一些衣履讲究的人,他们进进出出喜欢唱《毛毛雨》,酒足饭饱后,更是一遍遍唱个不停,“花儿正好,月儿正圆,人儿正媚……有心的人儿啊勇敢向前!”“我”气愤地大喊:“不知亡国恨啊”,接着放声大唱:“拿起爆裂的手榴弹,对准杀人放火的日本兵……”同学们都随着“我”高唱,那边轻浮的歌声马上停止了。他们被吓住了,也可能自感惭愧。沉默了好久,他们也唱起抗战歌曲来。

  刘可牧还记述了在汉中突发疥疮的遭遇,所谓“神仙难逃汉中疥”,幸亏遇到一位热心的秦大夫才得以痊愈。然而再艰苦的日子,也能感知到尘世美好。行进豫鄂边界,刘可牧偶遇一个背着沉甸甸背篼的妇女,“她把背篼往石上猛地一卸,原来是一兜子麦黄杏。因为撂得猛,震出十几颗顺着山坡滚动。她用褴褛的袖子揩一把额上的汗水,笑着对我们说:‘看样子是些学生,外路人,吃罢,才摘的杏!’谁也没吃她一颗杏,道声谢,我们又匆忙赶路。她那真挚、朴实的笑容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少年强则国强。七千里流亡,虽有千万般辛苦,却绝无颓废之气,他们总是坚强不屈,无时无刻不燃烧着蓬勃的希望。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时代,一群真真正正的读书人,迎着纷飞战火,昂首挺胸,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