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许有壬咏诗送赵继清赴任潮州推官
2020-10-18 09:57:49 来源 : 潮州日报

祭鳄台 郑鹏 作


  倪学用

  许有壬(1287——1364),字可用,号圭塘,又号洹溪、圭塘散人、可翁老人,腹里(中书省直辖地)彰德路汤阴县(今属河南安阳市汤阴县)人,元代重臣、政治家、文学家、词赋家、诗人。生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左榜(张起岩榜)进士,授腹里河东山西道晋宁路辽州(州治在辽山,今属山西晋中市左权县)同知。累官参议中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中书参知政事、知经筵事、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翰林学士丞旨、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等,阶至光禄大夫。至正十七年(1357),以老病致仕。卒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谥“文忠”。善笔札,工辞章。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圭塘欸乃集》二卷等。曾为元至正孛兰肹、赵万里等《大元大一统志》一千三百卷作序。

  许有壬历事七朝(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惠宗即顺帝七朝),垂五十年,三入政府。遇国家大事,侃侃不阿,无不尽言。文章雄浑闳肆,餍切事理,不为空言,被称为“元代馆阁钜手”。明洪武宋濂、王袆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二·许有壬传》载:“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而曲尽人情。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有壬善笔札,工辞章,欧阳玄(延祐二年乙卯科左榜进士,系许有壬之同年)序其文,谓其雄浑闳隽,涌如层澜,迫而求之,则渊靓深实,盖深许之也。”清乾隆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至正集卷八十一(河南巡抚采进本)》载:“有壬立朝五十年,三入政府。于国家大事,侃侃不阿,多有可纪。文章亦雄浑闳肆,餍切事理,不为空言,称元代馆阁钜手。”

  许有壬曾咏诗《送同年赵继清赴潮州推官》(七言律诗)一首,送赵继清赴任江西广东道潮州路(路治在凤城,今属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推官。

  赵继清,即赵筼翁。赵筼翁(生卒年不详),字继清,号得全子,以字行世,腹里河东山西道晋宁路解州闻喜县(今属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人,寓居河南江北淮东道淮安路山阳县(今属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元代学者。延祐二年乙卯科左榜进士,系许有壬、欧阳玄之同年。历任河南江北淮东道淮安路泗州(州治在临淮,今属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判官、湖广行省照磨、参议中书、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江西广东道潮州路推官、河南江北荆湖北道德安府安陆县(今属湖北安陆市。安陆市属于县级市,隶属于孝感市)县尹、河南江北淮东道淮安路泗州总管、河南江北蕲州路(路治在蕲春,今属湖北黄冈市蕲春县)总管兼内劝农事等。卒于江浙杭州(今属浙江杭州市)。著有《覆瓿集》。

  赵筼翁系赵鼎六世孙。清乾隆赵万里(系赵鼎十八世孙,河南彰德府涉县知县。河南彰德府涉县,今属河北邯郸市涉县)《赵氏谱牒·卷一·世系》载:“(赵鼎)六世(孙)筼翁,字继清,延祐(延祐年间,即1314——1320)进士,国子博士,迁亚中大夫。”赵筼翁,一作“赵贤翁”。字继清,一作“字维清”。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卷三十一·职官表上》载:“赵贤翁,闻喜人,任元潮州路推官(年月无考)。”清乾隆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二十六·职官一》载:“赵贤翁,闻喜人,进士,任元潮州路推官(年月无考)。”清乾隆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人物志·文苑二》载:“元赵筼翁,字维清,宋丞相鼎六世孙,宋末(“宋末”,应为“元末”,系误植)迁淮(淮安的简称。淮安路路治在山阳县县城淮安城,今属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为山阳(山阳县)人。”“赵贤翁”,应为“赵筼翁”。“贤”(繁体字“賢”)、“筼”(繁体字“篔”)手书形似,系误植。“字维清”,应为“字继清”。“维”(繁体字“維”)、“继”(繁体字“繼”)手书形似,系误植。

  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卷三十三·侨寓》载:“赵鼎(南宋抗金名相),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崇宁(1102——1106)进士(赵鼎系崇宁五年即1106丙戌科蔡薿榜进士),绍兴(绍兴年间,即1131——1162)中贤相也。为秦桧(南宋初年宰相、臭名昭著的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所害,安置潮州(绍兴十年即1140闰六月二十七日,安置潮州。绍兴十年七月,至潮州)。居五年(五虚年。绍兴十年至绍兴十四年,即1140——1144),杜门谢客,时事不挂口(不谈时事),有问者(有人询问),但(只)引咎而已。寻(不久)移吉阳军(军治在宁远县县城崖城,今属海南三亚市崖州区。绍兴十四年即1144九月二十四日,移吉阳军。绍兴十五年即1145二月二十五日,至吉阳军)。”诗云:

  五十六人同擢第,

  年来南北几升沉。

  潮阳合有文章士,

  吾子初无富贵心。

  驱鳄又当劳笔阵,

  化鹏谁信困蹄涔。

  君家自昔传清节,

  更要诒谋后视今。

  按:其诗第三韵“潮阳”,指潮阳郡,系潮州之别称。唐天宝元年(742),全国改州为郡,潮州改称“潮阳郡”(郡治在凤城),隶属于福建经略使,领程乡县(县治在梅城,今属广东梅州市梅江区)、海阳县(县治在凤城)、潮阳县(县治在临昆山,今属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县治在临昆山),属义安郡(郡治在凤城)。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县治在凤城)。唐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在临昆山)。唐乾元元年(758),全国恢复州制,潮阳郡复名“潮州”(州治在凤城),隶属于岭南节度使,领程乡县(县治在梅城)、海阳县(县治在凤城)、潮阳县(县治在临昆山)。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将潮阳县县治从临昆山迁至新兴乡棉阳(系棉城之别称,今属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临昆山,又称“公孤山、孤山”。清光绪周恒重《潮阳县志·卷五·山川》载:“旧县治在今县西四十里临昆山高山之麓(今属广东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与和平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元和郡县志》(即唐元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又称“《元和志》”)谓贞元九年(793)移于今理(“理”,应为“址”,系误植),即此。后废为民田,人犹称其地曰官厅岭,呼高山曰孤山,谓公孤山也。”

  (本文根据蔡起贤先生遗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