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所城汛洲石炮台
——军事活动在地名中的反映
2020-07-12 18:32:00 来源 : 潮州日报

23961594517011961.jpg

大埕所城


  □ 吴构松

  潮州府辖区偏安一隅,鲜为兵家所争夺,较之内地,历史上大的战事不多,因战事留下来的地名较少,但构筑设施、驻守、屯垦等军事活动在地名上有所反映。

  最负盛名的是饶平县所城镇。一个“所”字,很有来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立“军卫法”,在要害之地设置卫、所等军事机构。大抵以5600人为一“卫”, 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今天我们熟知的天津别称“天津卫”,正是来源于天津设卫的历史。明代广东都司统领了十多个卫,属粤东的有“潮州卫”。潮州附近沿海设立的所,自东往西有“大城所”“蓬洲所”“海门所”“靖海所”等。

  大城所全称“大城守御千户所”,不以驻地命名而取名“大城”,意指其城之大。周硕勋《潮州府志》载:城“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四门建城楼,四角各建敌台”。张楚南先生编著《大城所城》将之与同年开建、号称“沿海所城之最”的大鹏所城做对比,后者“周围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两相比较,大小立判。

  明代惯例,所驻扎的城堡叫“某某所城”,大城所驻扎的城堡就是“大城所城”。后来当地人将它简略为“所城”,有了今天的“所城镇”。

  大城所城(大埕所城),创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位处东里半岛,是由闽入粤首当其冲的海防前哨、军事重镇,直接听命广东都司指挥。明初至明中叶一百多年间,大城所守军和民众多次与来犯的倭寇、海盗、山贼展开殊死战斗,至今城里留存的“功德碑”“纪绩碑”就是明证。大城所也是饶平沿海抗击倭寇、联防海盗的指挥中枢和军需保障基地,戚继光等多名将领曾在大城所城和周边杀倭平敌。明代中后期起,随着海防形势的变化和朝廷政策的调整,卫、所城堡的军事功能逐步弱化。雍正九年(1731年)大城所被裁,原仅剩的军屯丁粮管理职能划归饶平县。至此,大城所城由海防军事城堡完全转变为居民聚落。

  明朝实行寓兵于农、守屯结合战略,卫所军人全家入军籍。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军人,挈妇将雏汇聚大城。这些当年的“新潮州人”扎根滨海、繁衍生息,逐渐把他乡作故乡,让大城成了文化大交融的一方天地。一百多年后,随着大城的逐渐“民化”,城外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渐次加入,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和多元化,一度有36个姓氏聚居,到如今,城内仍遍布宗祠、神庙、老宅,城门、墙垣、街巷、古井风貌仍较完好,有23姓7000多人守望于此,独特的省级“非遗”,四百多年前成书的《东里志》记述的“舞旱龙”民俗还在城里演绎不衰。

  大城所城以其厚重的过往,顺理成章地成为东里半岛的历史地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1958年成立的东界人民公社驻地,辖区涵盖今天的所城、柘林、大埕三镇和黄冈镇两村。

  粤东另一个卫所,与大城所同年建城的海门所同样被用作地名。据周硕勋《潮州府志》记载,海门所驻地原叫海口,建城时将海口改为海门。遗憾的是如今的潮阳海门,城的遗迹太少了。

  大城所城所在的东里半岛西侧就是柘林湾,湾中心有一个小岛叫作“汛洲”,西望海山岛,东朝柘林镇,扼大小金门两水道。好多人误以为岛名取意潮汛,其实这里的“汛”字指潮汛无关。《潮州市地名志》载:此岛是古时汛地,有烟墩、烽火台等军事设施。《汉典》解释:中国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最近据悉有开发商欲在岛上建博物馆,如能发掘利用古汛地这个资源,或可成为“加分项”。

  明清时期,为抵御外敌,南澳岛和潮汕沿海地区建设的炮台不在少数。从柘林湾到榕江出海口都留下炮台遗迹。现汕头市区的崎碌炮台,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历时五年竣工,是环形城堡建筑,与隔岸苏安山上的炮台相呼应,扼住汕头海湾出入口。1983年扩地建成公园,并以“石炮台”为名。而在今揭阳市空港经济区榕江南河、北河汇合处,早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就建两炮台,后将地名改称砲台,就是现今的砲台镇(“砲”是“炮”的异体字)。

  在潮汕地区,地名冠以“军”字的,常常与军事活动有关。饶平中部山区的浮山镇军埔村,因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吊眼、陈吊花在此驻扎、招兵得名。潮安古巷一村相传清代曾驻军,也叫军埔。有两个地方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一处是普宁军埠镇,原来也叫军埔,另一处是饶平县樟溪镇军寮村。饶平高堂有一个村,罗、翁两姓为应对战乱,操练兵勇,共建营寨,取名“军寨”。 除了“军”字,地名带“屯”字的,也可能“涉军”。饶平钱东砚山村一名屯埔,源自宋代有屯田军人在此定居。

  以上地名都较久远,最后讲一个鲜为人知的现代地名故事。解放战争时期,闽南游击队在今饶平东山镇以北一带活动,因这里处于福建、饶平接合部,战士们就用“建饶”作为指称此地的联络代号。1962年,这片区域从上饶析出,就取名建饶公社,后沿革为建饶镇。

  文稿即将煞笔,又听揭阳朋友说,揭东区锡场镇也有一个军埔,揭阳市区有个屯埔社区。这两个地名是否与军事活动相关?惜时间所限,只好待考,暂置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