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稚拙可爱婴戏图
2020-06-07 10:22:58 来源 : 潮州日报

  □ 李笙清

  儿童,懵懂中透着天真烂漫,顽皮间显露活泼可爱。古代诗人对儿童多有题咏,有的描写了儿童懵懂呆萌的一面,如唐代诗人、道学家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有的描述了儿童放纸鸢的活泼之处,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的讲述了儿童的刁蛮任性,如晚唐诗人韦庄的《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也有的则刻画乡村儿童少小就不辞辛劳的画面,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对于儿童天真可爱的活泼形象,除了诗人以诗词吟咏,画家也以笔作画,绘出了许多充满稚拙童趣的婴戏图传世作品。古代艺术家们更是将婴戏图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在陶瓷、玉器、漆器、木刻、牙雕、织绣及文房器具上,在为器物增添了清新活泼的生活情趣的同时,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婴戏,顾名思义,即婴孩游戏的意思。婴戏图中的“婴”,并不单纯是指婴儿,而是活泼天真的儿童的泛指。

  据史料记载,婴戏图萌芽于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画家将儿童形象纳入人物画中,则始于魏晋时期,到了隋唐时期,以独特视角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图成为专门的题材。两宋时期流行风俗画创作,使婴戏图画科得以迅速成熟并成为独立画科。其后的元、明、清时期,婴戏图的艺术地位一直在稳步提高,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婴戏图成为版画年画的重要题材。

  历代绘画婴戏图的名家很多,以宋代最为群观,这一时期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儿童题材的创作,苏汉臣、李嵩、陈宗训、刘松年、王逸民、王藻等都是这个时期绘画婴戏图的名家,其中尤以先后供职于北宋、南宋画院的苏汉臣成就最大,所作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见于各家著录的就有七十余件,许多传世珍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多处收藏。除了宋代婴戏图画家群体,其他朝代亦有很多婴戏图绘画名家。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历代名画记》称他“好画妇女、婴儿”;明代陈洪绶、夏葵,清代丁观鹏、焦秉贞、陈字等等,都有着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婴戏图作品传世。清代画家程鸣的《捕蝉图》,刻画了儿童们在林荫之间捕蝉的情景,儿童们或站立,或坐地,或爬上枝丫屏住呼吸伸竿捕蝉,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婴戏图金银纪念币,其中金币5枚,银币6枚。这些金银币正面大多反映今日中国的盛事繁华,背面图案则分别选自宋代画家具有代表性的婴戏图作品,以孩童的四季活动为主要表现对象,简练生动,童趣自然。以中国古代儿童写实的活泼稚趣画面为载体铸币纪念,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又寓意儿童在这个美好环境中健康成长,充满了浓郁的社会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