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良相高士李德裕
2019-07-28 16:37:27 来源 : 潮州日报

  陈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牌坊街(旧称太平路)上,有一座“十相留声坊”,表彰的是历史上曾经到过潮州做官的十位“宰相级”人物。其中一位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大中元年(847年),宰相白敏中、崔铉指使党羽李咸,检举李德裕辅政时的过失。李德裕因此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事务。后来,白敏中又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进京诉冤,称李绅诬奏其弟吴湘赃罪,李德裕枉法附会李绅,致使吴湘冤死。唐宣宗命复审此案,李德裕再贬为潮州司马。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从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赴任。大中二年(848年),他被再贬崖州(海南岛崖县,一说是琼山县)司户参军。大中四年十二月,63岁的李德裕卒于海南。由于李德裕在潮州为官的时间较短,所以潮人对他的了解不多。本文拾记李德裕事略之一二。

  政绩述要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自幼便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尤精《汉书》《左传》,但却不喜参加科举,不屑与士子同流,曾说过“好骡马不入行”(《北梦琐言》卷六)的狠话。后以门荫入……元和十五年(822年)擢为翰林学士时,与同院的李绅、元稹交情深厚。三人都以文才著称,被时人称为“三俊”。他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

  李德裕在武宗继位后,再次入朝为相。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也成为晚唐绝唱。宣宗继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在崖州病逝之后,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李德裕贬官崖州时,有人作诗怀念:“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后人便用“八百孤寒”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李德裕死后,历朝历代都对他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制集》作序时将其誉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范仲淹则作出如此评价:“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 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如今,除潮州的“十相留声坊”之外,褒扬李德裕者,还有河北赞皇和海南三亚的李德裕石雕塑像。

  忠君献箴

  李德裕幼年时便资质不凡,唐宪宗对他非常赞赏,常把他抱坐在膝上,其父李吉甫(宪宗朝宰相,封赵国公)也常在同僚面前称赞儿子的敏辩。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问道:“你在家都看些什么书?”想借此试探他的志向,李德裕却缄默不言。次日,武元衡将此事告诉李吉甫,嘲笑不已。李吉甫回家责备李德裕,李德裕答道:“武公身为宰相,不问治国之道,却问我所读何书,这是成均、礼部该管的事。武公所问不当,我因而不答。”武元衡得知,不禁大惭。

  李德裕的文才,不侧重于纯文艺范儿,他重视的是经国济世、忠君劝谏的政治型文章。李德裕著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纪叛》一卷、《异域归忠传》二卷、《西蕃会盟记》三卷、《西戎记》二卷、《英雄录》一卷、《御臣要略》《西南备边录》十三卷、《会昌一品集》二十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

  唐敬宗少年继位之后,游幸无常,荒废朝政,朝臣束手无策。李德裕特进献自己精心撰写的《丹扆六箴》,规劝皇帝。《丹扆六箴》分为:

  《宵衣箴》,规劝敬宗勤政爱民,上朝不要太少太晚。

  《正服箴》,规劝敬宗遵循法度,服饰不要杂乱而不合制度。

  《罢献箴》,规劝敬宗禁止各地奉献,不要向地方征求珍宝古玩。

  《纳诲箴》,规劝敬宗虚心纳谏,不要侮弄和抛弃百官的忠直上言。

  《辨邪箴》,规劝敬宗辨别忠正奸邪,不要信用小人。

  《防微箴》,规劝敬宗提高警惕,不要轻率外出游玩。

  据说敬宗读了六箴,虽没见“全单照收”、改过从善,但心中也有所触动,行为有所收敛。

  公文圣手

  李德裕是以政治才干著称的人物,其政绩赫赫,其文学才能也曾赢得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

  李德裕虽然位极人臣,却从未间断读书。他爱好著述,善写文章,析理透彻,文辞动人。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载:“每有诏敕,上多命德裕草之。德裕请委翰林学士,上曰:‘学士不能尽人意,须卿自为之。’”李德裕怕越俎代庖,侵犯翰林学士们的职权,但是皇上这么说了,也就不好推辞了。为此,李德裕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次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以预焉。”(《旧唐书•李德裕传》)此时的李德裕,集宰相和重要公文执笔人于一身。以后,郑亚将李德裕在唐武宗会昌年间起草的册命、典诰、奏文、碑赞、军机羽檄等加以整理,合编为二十卷,题名《会昌一品制集》,并亲自写了序言。公文写作的首要前提是达意尽意,而李德裕主笔的这些公文又以明白翔实、曲尽事理为主要特点,将其称为公文名篇是实至名归的。所以历代文评家常将汉唐政论文高手晁错、陆贽同李德裕相提并论。明代的王世贞甚至认为李德裕所写的公文 “虽晁、陆不及也”。

  在唐代的个人文集中,虽然郑畋等人的集子里也收有不少他们所写的公文,但《会昌一品制集》所收公文数量之大,为唐代个人文集所仅见。李德裕凭着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加上他对工作的透彻了解、形势的全面把握,以及对各种公文体裁和收受对象的了如指掌,所以每篇公文所言,皆能切中要害,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大大有助于朝廷意图和政策的贯彻实施。

  惜才擢贤

  前文说过李德裕并不是一味显摆自己的文才,越俎代庖、侵犯翰林学士们的职权;他对写公文之事,委实是推辞不了才接受任务的。对担任文职官员们写作上的指导点拨,也是李德裕乐意干的正事。

  在江苏镇江出任浙西观察使时,一向是李德裕的“粉丝”的江苏金坛县尉刘三复,听说新来的上司是自己心中的偶像,便带上自己的几篇得意之作来镇江拜访他。李德裕读过之后,予以充分肯定。当时皇帝刚好派人送来一份圣旨,李德裕接旨后,按惯例必须上表谢恩。为了检验刘三复的才能,李德裕就让他代写了给皇帝的表文。当刘三复再次来到使府时,李德裕不仅“倒屣迎之”,而且将他“辟为从事,管记室”,李德裕对之“尤奇待之”,军政之余还与之“吟咏终日”。

  刘三复代草《谢御书表》之后,李德裕之所以对他另眼相看并“倒屣迎之”,是因为这篇《谢御书表》写得实在太好了。表文中借用了镇江名山北固山入文:“山名北固,长怀恋阙之心;地接东溟,却羡朝宗之路……”将唐朝江山稳固和藩镇恋慕朝廷的双重含义暗喻在表文之中,寓意深刻,文采飞扬。刘三复之所以能把这份表文写得如此精彩,自有其因。当李德裕决定请他写此表文时,征求过刘的意见,问是当时即交稿呢还是回去慢慢撰写。刘不是浮华之人,他很坦诚地说道:“写文章贵在用词适当,条理分明,关键是要把道理说清说透,没有必要盲目追求速度。”慢工出细活,此表文自然写得好,备受激赏。

  据《北梦琐言》卷一和《唐语林》卷二分别记载,就在李德裕答应刘三复回家撰写此文之后,刘三复还提出一个小小要求:“普天下都在传颂您的文章,我做梦都想认真学习,不知大人能否送本大作让我拜读?”李德裕于是将自己的几篇得意之作给了他。刘三复回家后,没有着急动手写表文,而是反复阅读李德裕的文章,从中学习写作方法、技艺和经验,进行揣摩和思考,然后才动手写作了那份表文。什么叫“惺惺惜惺惺”,它体现了文人的互敬互爱、教学相长,是李德裕惜才擢贤的一个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