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表忠旧迹祠宇在
2019-06-30 16:55:27 来源 : 潮州日报

 

金城巷表忠祠航拍图 郑坚 摄

  □ 陈贤武

  方耀(1834—1891),又名方辉,字照轩,普宁洪阳人。是清末岭南重要军事人物,作为地方的武职要员,他对清末潮州的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的。他是靠一刀一枪拼搏出来的。从当时政局出发,在维护岭南安定的战事中屡建战功,不断地受到提拔,官至广东水师提督,赏戴花翎。在清同治七年至光绪三年(1868-1877)、光绪五年至九年(1879-1877)这两个时段,约共有13年任潮州镇总兵。他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治理与统治秩序的重建,如治理械斗,抵御外侮,在稳定时局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建造炮台,巩固海防;围垦造田,创立基金;开办教育,广设书院。被“粤中士庶倚若长城”(两广总督李翰章光绪十七年六月初七日奏折)。在《清史稿》和同时人、后人之诗文中,对他是颇为推崇的。光绪十七年(1891)夏,在行军中中暑,于六月初二日在行营病卒。可谓是马革裹尸,尽忠职守。卒后,潮人立祠于潮州金山书院,广、惠人亦请于广州、惠州、嘉应及东莞筹建专祠(《广州公民呈》)。正如饶宗颐在《潮州先贤像传·方提督耀》所言:“治潮九年(1868-1877),民率以行,吏更其俗,至今称颂不衰。”[可参见《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四·方耀传》、饶宗颐《潮州先贤像传·方提督耀》(1947年汕头民众教育馆)、陈贤武《恤民生重文教的清末潮州总兵方耀》(《潮州日报》2016.10.13)等。]

  方耀从军四十余年,都在广东及邻近的省份作战治军,“久历戎行,素称勇敢,实是独当一面之才”。(《粤督曾国荃等奏筹备边防折附上谕》)他“身矫捷,履山险若平地,眼有异光,暮夜击枪靡弗中,以故粤中诸匪咸惮之”。(《清史稿》)“状貌耸奇,眼有异光,能暮夜辨物。尝置鸡卵百步外,昏夜以枪击之,蔑弗中者。”(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1918年崇文书局)又精练枪队,立下累累战功。

  但“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唐·张蠙《吊万人冢》)因而,方耀为纪念跟他出生入死而英勇殉国的将士们,上奏朝廷,在今市区金城巷倡建“表忠祠”。两广总督刘坤一在光绪四年的“奏折”有言:“臣等伏查,前据总兵卓兴、方耀、吴光亮、郑绍忠为部下阵亡将弁勇丁建祠奉祀,请赐名‘慰忠祠’,均奉旨允准在案。”“令地方官春秋致祭,以表忠烈,而慰幽魂之处,出自恩施。”(《刘坤一奏疏》1,2013年岳麓书社)奏折所提到那几位的名字,均是当年广东籍赫赫有名的将领,如卓兴、吴光亮、郑绍忠分别在潮州城内、英德、三水建“慰忠祠”。而方耀所建的迨及光绪十四年(1888)才落成,且祠名作“表忠”。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表忠祠,在金城巷镇署东偏,方公祠后。光绪十四年总兵方耀建,以祀所部死绥将卒。祠另有沙田二百六十亩,年纳租银二百四十两,在澄(海)属盐灶、新围,为总兵方耀置。现定该田作表忠祠及方公祠公业,每年春秋由官拨款致祭外,所有租项俱为二祠之用,由郡局经理。”

  表忠祠位于市区金城巷,上起25号双松馆,下迄35号方宅,坐西向东,五落四天井二从厝格局,占地1600多平方米。祠前有戏台(即25号赖宅“双松馆”),坐东朝西,与祠相对。戏台与祠之间有空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今27号蔡宅)。今29号蔡宅(俗称“白灰埕”)为大门和前厅(面积200多平方米),中厅为祭祀所在地(面积310平方米左右,即31号“济阳旧家”),两旁竖有随方公征战而牺牲的将士姓名碑刻,每年春秋二祭,以作纪念。第四进面积同样为310平方米左右(即33号“漆园”),其后为后厅(面积200多平方米,即35号方宅)。后包原有门可通潮州总兵署(主要办公地即今官诰巷槐德里4号,到1950年代初创办雨伞厂,始将门封闭。1955年11月改办为地方国营潮绣厂,1999年创办了潮州金山实验学校,今为潮州市绵德小学)。

  入民国后,表忠祠仍作私塾地,胡焕然曾执教于此。胡焕然(1881-1929),字孔昭,曾任潮安县商会坐办,北京政府陆军部咨议,广东省财政厅委员,澄海地方审判厅书记官,潮安县公署总务课长,兴宁县公署、龙岩县公署、两淮盐运使署、长芦盐运使署总务科长等。1928年还在祠的后厅开办培星小学,设四个班,教师秦镇川、张锦芝夫妇,至1942年结束。

  “寒暑有代谢,人事亦推移”。(明·陈基《秋怀》)表忠祠的戏台及前四进于1927年以“五福堂春记”名义相继易主。现第三、四、五进至今仍基本保持原状,三载五木瓜屋架,雕刻精美;余则先后均一一改建,且所有建筑物均辟门于金城巷,由原坐西向东成坐南向北。其中31号“济阳旧家”蔡宅、33号“漆园”庄宅于2012年1月被列入湘桥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济阳旧家”主人蔡楚三,清末秀才,曾执教潮汕多所学校,1967年病故,享年86。

  方耀任潮州总兵期间,为解决随军子弟入学问题,又创办了义塾,免费招收军人子弟入学,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有德义塾,在镇署左。”“有造义塾,在镇署右,方公讲院,俱同治八年(1869)总兵方耀建。四义塾俱为课督武营子弟设,有饶属新村乡沙田七百亩,每年租银为四塾岁费。”这是本地区史有明载专为军人子弟创办的义塾,在潮州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晚清名臣、广东巡抚郭嵩焘眼中,方耀“貌清雅,目不识丁,而有文秀之气。”(《郭嵩焘全集》8,2012年岳麓书社)方耀深知,必须用儒学来扭转当时当地的不良习俗,“发起为全地区建立几百所免费教育学校的计划(《潮梅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使“邹鲁振儒风”。《清史稿》之“建书院以育俊秀,士民颂之”,《潮州先贤像传》之“设乡学数百所,郡邑立书院,延礼通儒”,开韩江书局,校刻书籍,士风因以一变”,确非虚言。

  有德义塾前为方公祠,祭祀方耀神位,后设为潮安孔教会会址,曾办私塾,蔡楚三曾执教于此。中座尝是艺真照相馆,财东是柯清华。有德义塾入民国后改名有德小学校。1939年潮州沦陷,曾改名潮安县立第二小学,兼教日文。1945年抗战胜利后,易名潮安县在城镇第三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改为城关镇第三小学,1953年易名潮州市第三小学,1958年改称潮州镇中山路小学,共30多个班。1967年改名赤卫小学。1979年命名为潮州市中山路小学。1992年归属湘桥区教育局管辖。1995年拆除旧校舍,于1998年建成占地面积935平方米、建筑面积2461.22平方米的七层新校舍。2001年5月被湘桥区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12月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局命名为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2009年兼并进昌黎路小学,校址改为湘桥区教育局办公地址。

  有造义塾及方公讲院,在表忠祠左边,入民国后逐渐成民居。

  一个地方文教兴盛,卓然超越于他乡,是来自多方面的合力,上有国家层面的教育体制,下有当地民众的价值趋向,但更重要的是:地方官员的教育追求、有识之士的教育热忱和仁义之士的慷慨善举。此所谓另一种意义的“天时”“人和”与“地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方耀到今天仍有人有所非议,但从兴学育才这方面看,他是永远值得后人怀念的。“棠舍桐乡遗爱留,只为能造苍生福。”(黄际清《金山崇祀方将军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