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五院”院士孙大文:
用科学成果造福人类
2018-04-24 15:43:01 来源 : 潮州日报
  孙大文院士发表“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奖感言。


  孙大文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从潮州市沙溪镇的一个懵懂孩童,到集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和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五个“院士”称号于一身的华人精英……孙大文也没有想到,自己原是怀着“能有一技傍身”这样单纯的想法出发,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食品工程研究领域的世界之巅。

  “作为一名(工科)科学家,不能只是研究科学,更要用成果来造福人类。”在孙大文看来,今天环绕在他身边的诸多荣誉固然可贵,而更能体现他身为一名科学家的价值与骄傲的,是做出能够产业化或工业推广的成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进步。

  □文/本报记者 陈翊 邢映纯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下苦功夫

  学硬本领

  “小时候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只有真正掌握一门本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孙大文的语气中透着一股骄傲,因为父母从小对他严格要求,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这次回潮州,我去了小时候生活过的东凤镇仙桥村,在那遇到几个乡亲,他们说东凤镇上了50岁的人都知道‘孙大文’这个名字,因为我在东凤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历,那时候读书读得很好。”

  树靠人修,人靠自修。1978年,孙大文考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那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那时,几乎所有考上大学的学子都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深知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的孙大文,更是争分夺秒地在学习,口袋里整天装着书。哪怕在饭堂排队打饭的时候,他也会拿着单词本背英语。

  1985年,孙大文顺利获得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专业硕士学位,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当时身边不少同学都选择下海经商,孙大文也收到了省科委外事处发来的录用通知。面对摆在眼前的一条“康庄大道”,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路——读博。

  “最关键还是觉得自己本领不足,希望能继续提升。”心中惦记着父亲那句“要真正掌握一门本领”的嘱托,孙大文成了华工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读博期间,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7篇论文全部被SCI收录。1988年,孙大文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最早的博士之一。

  1989年,孙大文赴德国继续深造。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学习……这些对孙大文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大的难题却是语言问题。因为在大学,他只学习英语,对德文完全没有概念。“研究所里的工作要用台式电脑,系统还是德文界面,我一下就懵了。”德国人手把手地教,孙大文则一个图标一个图标地记。为尽快学会对德文电脑的使用,孙大文甚至把每一个简单的操作,包括简单的“粘贴”“复制”等,都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竟然记满了厚厚的一个本子。“至今我这小本子还留着。”孙大文笑着说。

  凭着这样的“死记硬背”,一年后,孙大文已基本能看懂德文报纸,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德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然而,这时的孙大文又做出了一个令他的亲朋好友不解的选择——提前终止合同,离开德国,到英语国家去。他的理由实际很简单:大学十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德国搁置这一年,英语就荒废掉了。而且,全世界还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多一点,学术研究空间会更大。

  对于这样一位勤劳刻苦又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的中国年轻人,严苛的德国导师并没阻挠,甚至打电话帮他解决签证方面的不便。

  在英国,孙大文先后接触了塑料加工、农业工程、制冷等项目。行业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孙大文却淡淡地说:“一开始到国外去,都是合同工。合同期一到居留签证就结束,没有签证就得离境,所以一个项目没结束,就得翻报纸,查找下一个工作。”

  个中辛苦,自是难与外人道。为承接一个新项目,孙大文往往需学习新的知识,有的甚至是从零开始。“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这是我的一个特点。”孙大文坦言。

  跨多学科

  成果斐然

  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化学工程博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百度上搜索“孙大文”三个字,一系列的头衔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很多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明明是跨度很大的行业。

  “读博的时候,华工只有5个博士点,都和原来的专业不相关,我只好选了化学工程。”孙大文说。为此,读博期间,他又和本科生一起上课,补习化学工程的本硕课程。这一“补课”,却有一个 “小插曲”,在钻研本科生教材时,孙大文发现其中一个公式是错的。这可是一本用了多年的教材!然而,听了孙大文的论证,老师也承认孙大文是正确的。

  要读书,却不能读死书。这正是孙大文多年来的求学之道。国外的求学、打工经历,在磨炼孙大文意志的同时,更奠定了他多学科的扎实功底,也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宝贵财富。

  1995年,加盟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后,孙大文又把研究方向调整为更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工程。也正是在这个领域,孙大文厚积薄发,取得了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的成果。欧盟为此投入了100万欧元,对这项技术进行工业化成果转化。

  在爱尔兰,孙大文不断书写着华人治学科研传奇,他以最短的时间从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副教授和正教授,并成为在爱尔兰第一个获得永久教职的华人。

  多年过去,今天的孙大文已经是国际食品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手握的科研成果,从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食品快速质量检测计算机视觉系统到食品涂膜保鲜技术……孙大文在众多不同学科汇聚的知识海洋里劈波斩浪,却也因此迎来了食品工程研究领域的一片广阔天地。

  “我之所以做得比他人好,是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跟别人不同,知识面越广,我看问题的角度就越多。”孙大文告诉记者,在研究超声波辅助冷冻技术的时候,孙大文和他的团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可每一次都是以失败收尾。明明理论上可行,可现实中,超声波技术不但没有将试验品冷冻,反而导致试验品温度升高。“那时学生都想放弃了,我说理论可行,实验做不出来,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孙大文建议学生把实验放一放,去看看其他学科的书。视角的转变,带来了科研上的突破——短暂的超声波可以促进冰晶的形成,而持续超声波却会导致温度升高。这一发现,让孙大文团队找到了打开试验枷锁的关键钥匙——脉冲式超声波,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横看成岭侧成峰。孙大文认为,搞科研最关键是创新,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来想问题,就很难有突破,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多学科背景人才的原因。

  凭借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底子,孙大文在科研过程中研发出众多创新性成果,接连收获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和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等3个国家级院士荣誉和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等2个行业级院士称号,成为迄今为止海外华人唯一的“五院”院士。

  回报祖国

  造福世界

  2018年2月12日,位于南美洲秘鲁共和国的北方私立大学授予孙大文荣誉博士学位。校长安德雷斯·维拉德博士为孙大文颁授证书、证章和牌匾,并称这是他担任校长七年来第一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尽管顶着五院院士的光环,尽管此前在全世界各地已问鼎多项桂冠和荣誉,孙大文却对这份来自南美洲的认可十分重视。“为什么呢?南美洲并不代表科研发展的前沿啊?”4月5日,坐在潮州迎宾馆的会客室里,记者对看上去很好说话的家乡人孙大文提出心中的疑惑。

  “这确实是我很看重的一项荣誉。说明了我的科研成果能够给南美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孙大文坦言。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信奉科学没有国境之分的道理,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秉承报国没有地域之别的信念。”他补充道。

  这也是孙大文和其他科学家不同之处。虽然实验室设在华工,但孙大文更多时间却在世界各地忙碌着。他是潮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是广东省“领军人才”,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顾问。他应邀担任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又是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他频繁出入国际各大高校学堂、实验室、研讨会,更时常进入工厂、企业,探索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他与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建立现代食品工程研究基地,双方联手共同开拓食品无损检测和食品冷冻冷链等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采访时,孙大文给记者看他的手机飞行记录,近年来,据某一航空公司统计,他的飞行旅程已达877933公里。

  在世界各地奔波的同时,他更在食品工程方面书写了几个第一——

  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将5至7公斤的熟肉制品,从72度冷却至4度,仅用一个半小时,而常规方法却需15个小时;

  他开创了对食品特别是复杂披萨生产质量和属性进行自动检测的应用先例,为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能让市民最为担忧的“僵尸肉”一照“现形”,就连一块肉是解冻过一次还是两次,也能在高光谱成像设备检测下识别出来。

  他还突破了微波食品解冻技术,创造性地提出-1℃微波解冻技术在厨电领域与食品营养烹饪领域的应用;

  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型冷冻技术,能让冬天里吃一颗红壳荔枝成为可能。

  ……

  “跨学科、勇创新、重实用”,这是孙大文对自己治学之道的一个简单概括。永不放弃的坚毅的性格底色,更推动他在科学技术研发之路上阔步前进——2010年,他被授予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最高奖项——CIGR会士荣誉称号;2013年,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等同台领奖;2013年,荣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颁发的冷冻研究奖,成为美国本土以外首位获得该著名奖项的科学家; 2015年,被授予国际工程与食品协会终身成就奖。日前,他又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授予创院院长法槌荣誉和院士证书。迄今为止,他有50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SCI的H指数高达87。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荣获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

  ……

  变不可能为可能,孙大文在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食品工程等诸多领域纵横驰骋,带领着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一班人创造性地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面对实验室取得的成功,他更关注项目在现代生活的推广应用。“我们研究中心在美的集团设立了我国首家微波食品研究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采访即将结束时,孙大文透露。他说,走出书斋做学问,这是食品工程科学研究的趋势,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治学志趣。

  ■对话

  著名华人科学家孙大文建言家乡发展:

  “精准”引才

  助力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陈翊

  

  “家乡环境这两年发生很大变化,但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孙大文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潮州当前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要发挥旅外潮人众多优势,“精准式”吸引人才,加快潮州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您这次回到潮州,感觉家乡有哪些变化呢?

  孙大文:这次回到家乡,感觉有很大变化,蓝天白云非常舒服,韩江水也清澈。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以前回到潮州,晚上去散步,路上小摊贩很多,人行道都走不通,现在完全不同了。还有城市整体的卫生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环境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首要因素,好的环境对招商引资也非常重要。

  记者:确实,环境卫生情况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脸面。城市对人才,对投资的吸引,也离不开经济建设等其他方面的实力。对潮州当下的发展情况,孙院士您有怎样的看法呢?

  孙大文:这次回潮州,我查了下我们去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总体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还是人才问题,我们潮州的财政能力不比大城市,不能全面地引进人才,但可以根据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吸引人才。比如旅游业,有针对性地精准式培养和引进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大力发展潮州的旅游产业。

  记者:近年来,潮州在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像一江两岸夜景提升工程等等,您觉得接下来应该怎样才能进一步打开旅游产业的局面呢?

  孙大文:当前,潮州把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是很好的,因为潮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条件的完善,还有五星级酒店的动工建设,以前我们潮州发展旅游业方面的短板正逐渐地补上。现在我们除了要美化景观,还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发挥潮绣、木雕、工夫茶等旅游资源的优势。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两日游甚至三日游,切实推动我们潮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记者:您是国际知名的华人食品科学家,食品产业也是潮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您认为当前潮州食品业发展,需注意哪些问题?

  孙大文:从食品的角度来说,要把质量跟安全作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全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跟一些西方国家的标准来比较,还是落后的。潮州食品产业要发展好,我觉得必须打造潮州的食品安全标量。要知道,食品安全事故,要是发生一次两次,那对当地整个产业来说都是致命的。相反,要是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跟质量关,把潮州创建成国内食品安全示范区,给消费者形成“只要是潮州产出的食品,就是放心食品”这样的观念,那对我们整个产业就是质的提高。

  总策划:江俊英 蔡楚标

  总统筹:邢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