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咔”贪,戴鸡笼
2016-02-22 16:28:10 来源 : 潮汕网
    潮人将“过度”、“过分”、“太”等程度副词俗称ka(4)(有音无字),此处以同音字“咔”代之。咔贪,就是“太贪”。戴,在这句介绍的俗语中潮音读di(3),潮人将加在头上的动作俗称di(3),如:戴di(3)帽;用在其他地方一般文读为dai(3),如爱戴dai(3);用在姓氏方面读do(3)(与“倒”同音),但今人多读为dai(3)。
    “咔贪,戴鸡笼”这句潮汕俗语至今使用率仍很高。喻义:1.讥讽贪赃枉法者。例:某官员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富甲一方。群众预言说:“咔贪,戴鸡笼。”果然,某官员终于事发东窗,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群众拍手称快地说:“咔贪,戴鸡笼!”2.劝诫人凡事要适度。例:某农妇上山割山草,捆了一大担山草足足有200斤要挑下山,同行的人劝她:“不要挑太重,要量力而行。”某农妇不听劝阻,我行我素,结果,走到半山因为担子重路崎岖,崴了脚闪了腰,后悔不迭,她丈夫得知消息,跑来把她背进乡卫生院,狠狠埋怨她:“你呀,咔贪,正着戴鸡笼!”3.劝人不要贪小便宜。例:自选商场推出一批特价大米,某女士认为机不可失,一口气买了1000斤,谁知堆积日久,米发霉了,某女士忍痛丢掉几包大米,后悔地说:“咔贪,戴鸡笼。”
     “咔贪,戴鸡笼”这句潮汕俗语,念起来押韵顺口,多数人认为只是好听朗朗上口而流传开来,殊不知其中是有典故的——
     旧时的潮汕农村,出现一些农民把打家劫舍作为第二职业的现象。白天,他们是一个本分、勤劳的农民,背朝蓝天面朝黄土辛勤劳作。到了晚上,他们就蒙了面,持刀执棒,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他们有时单干,有时结伙。结伙时,为首者蒙面拖着一根竹篙在村道上“笃笃笃”地走着,守法的村民听到这声音,赶紧关门闭户,坚壁清野;同伙听到了,如有意加入,便化装后潜入黑夜,跟着竹篙声走。潮人把这种现象称作“拖竹篙”,把这类窃贼称作“桐门贼”  桐门,破门人室之义,搁:潮音读dong(7),民众深恶之。
     话说清末的一个晚上,某乡一班桐门贼,到一户殷实人家打劫,主人不敢反抗(不反抗,只破财不伤命,如若反抗,财破人也亡),家中细软全被劫贼打包掳走。劫贼们准备离开时,其中的某甲还不甘心,跑到事主火巷的鸡寮,准备顺手抓几只鸡回家美餐,不知怎么弄的,竟把悬挂的一只鸡笼弄掉下来,不偏不倚扣到某甲头上,某甲想搞掉鸡笼,慌乱中踏翻鸡寮,把报晓的公鸡弄醒了,被弄醒的公鸡鸣唱起来,全村寨的公鸡都呼应。村民觉得有异,纷纷执火把,夹棍棒开家门来查看,更有打更人敲锣鸣警赶来声援。劫贼们夺路而逃,丢下某甲被捉个正着。村民将劫贼蒙面布揭开,认得是邻村人称“老实伯”的某甲。某甲无面脸再在村中住下去,最后不知所终。据说“搁门贼”以此事件为教训,为首者行事前总得嘱咐同伙:“勿咔贪,贪着戴鸡笼。”
     笔者有一潮人亲戚,女性,1888年出生,1997年逝世,晚年居广州。她守了几十年的活寡,从不向子女提起其丈夫的事。1996年,笔者到广州拜望她。她向我揭秘:她的丈夫青年时是“桐门贼”,她是嫁过门之后才觉察到的。平日,丈夫是种田的好手,很勤劳。但有时在夜间神神秘秘出门,回到家总不清不楚带回一些东西。她严厉责问他,他总是支吾其词,好像还有难言之隐。一个严寒的夜晚,他又是半夜才归。她知道他又是去干见不得人的事,坚决不给他开门,隔着门声声含泪责骂他。她下决心与他决裂,决定天亮了就走人。天亮了打开门,丈夫不见了。3个月后接到丈夫从南洋寄来的番批。番批附言说,他绝对不会再干对不起她的事,请她好好抚养一对儿女。丈夫再也没有回来见她,然而一年总寄来几次番批,虽然钱不多,但可见他对家庭是负责任的。他在南洋没有再娶,1970年代客死他乡。她也守了几十年的活寡、死寡,她在走完人生旅程之际,向我表露,她最终原谅了丈夫。她跟我最后说的话是:“人孬贪,咔贪,就着戴鸡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