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略谈潮州歌册
2015-06-11 09:54:27 来源 : 潮州日报

陈北溪
  潮州歌册是潮州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潮州歌册属于南方弹词的范畴(南方弹词包括广府地区的木鱼书,苏州评弹,福州弹词等),有其鲜明的表现特点。如果说,苏州评弹以江南文人清雅流畅的行文,配以琶琶或其它弦乐器的弹奏,曲艺表演性较为突出,好比文艺厅堂中的一盘“上桌菜”,要“品尝”时需上茶楼、花点费用,属于“有闲”阶层的消遣品;那么,潮州歌册则好比客厅后侧厨房间或柴房中摆放于木桌上的一盆熟番薯,任你是挨砻舂米的农妇或者煮食的杂工,都可以随便拿起来填饱肚子——潮州歌册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知书识墨的妇女爱唱,不识字的妇女也爱唱。由于自古以来潮汕平原的妇女基本任务是理家、带孩子及做手工(包括绣花,做抽纱,织渔网,编竹器等,最主要的是做抽纱),因而在理家之余常聚集在一起操作工艺,便于唱、听歌册。一群妇女中,有几个会唱的采取轮流唱,这有点类似开长途线的汽车司机轮流开车,既减少唱者的疲劳,也不耽误唱者的活儿;如果没有会唱的人,就雇请乡里或街坊中的专业歌唱者来唱,大家分摊派点钱给予唱者报酬。常有妇女边做饭边唱歌册而把饭烧焦煮糊的情况发生。有一首潮州民谣是这么唱的:“有情有义刘关张,无情无义柴郑赵。阿妈只顾唱歌册,一臼橄榄舂做浆。”生动地描写了这么一个情景:正在用臼仔槌舂“橄榄散”的阿妈,唱了三国时期刘关张三结义的故事,又唱了后唐时代柴世宗、郑恩和赵匡胤的故事,因为唱得忘情,忘记了手中的活儿,以至于将一臼橄榄舂得过了头,烂如浆汁(不成粒)。由此可略见潮州歌册惹人入迷、备受欢迎程度之一斑。
  潮州歌册可以说是民间文人的“大型文化工程”,其架势有点类似现在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一段连着一段,很像古时候章回小说每一回的结尾卖个关子的手法,因此吸引听者不听则罢,要听就得从头听到尾。据有关部门调查,全潮汕的不同版本歌册有223部,而每部中又分若干卷、若干册(一般是一卷为一册,也有一卷分上下两册的)。如潮州 府城吴瑞文堂所刻的《三国演义》、《乾隆游江南》等都是大部头,《新造隋唐演义》就有74卷,共有28000多句;《粉妆楼》有53卷,《封神演义》有61卷,《五虎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合起来近100卷……这样庞大的规模,比起法国文豪大仲马的长篇小说《基度山伯爵》,比起近年风靡海峡两岸华人观众的《汉武大帝》、《雍正皇朝》等多集电视连续剧,可说是毫不逊色的。
  潮州妇女爱听爱唱歌册,历史悠久。据记载,其流行的极盛时期大约在清咸丰至同治(1851——1874)年间,仅潮州府城,就有李万利、王生记、王友芝堂、吴瑞文堂、陈财利堂等铺号(铺号大多集中在义安路一带)大印特印潮州歌册。迨至清末民初,随着印刷工具的流变,才有少量石印本和铅印本问世。
  潮州歌册现在已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十多年来,涌现了一种新型的“潮州歌册坐唱”,还有数个女演员边表演边诵唱的形式,当然有其吸引人之处,也有可继续切磋改进的地方。至于东南亚的泰国曼谷,延请女艺人在电台用潮州话唱歌册,则更近乎潮州歌册的“正宗”唱法,据说很受潮州籍华裔妇女的欢迎。这种做法,值得潮州歌册“原产地”潮州的文化人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