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二十世纪初期的新加坡潮剧
2015-01-22 09:59:36 来源 : 潮州日报
□陈星南

  根据清朝官员李锺钰的记载,1887年新加坡的小坡已经有潮剧演出。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社会动乱,时东南亚待开发,沿海华人渡海南移,潮剧团亦一班一班随船而至。十九世纪末,首班抵新加坡是老赛永丰班,跟着有老荣和兴、老玉楼春、老万梨春、老赛桃源。从1910年到1925年,相继而来的有老一天香、老一枝香、老元华兴及外江戏(即汉剧)老三多、新天彩、老正天香、老奏宝丰、老中正顺、新赛宝丰、老怡梨香、有中正顺、老梅正兴、老赛宝丰,和新赛宝丰等。这些戏团小本经营,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个体生意。

  在中国本土百年前,组织戏班的人,不是乡绅就是名门望族,有娱乐性质也有为了出名。演戏者除了爱好艺术,也为了谋生。戏班从中国家乡来到新加坡这个商业城市之后,其组织性质趋向以谋利为主,变成了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商业和职业性的组织,与非职业性的娱乐兴趣组织大不相同。潮剧一旦离开了浓厚宗族制度的文化圈,步入了以金钱挂帅的商业社会,自然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十世纪三十和五十年代,是新加坡潮剧发展蓬勃时期,戏班的结构基本相同,有各自的岗位,分工精细,可分成以下个部分∶一、行政管理;二、教戏先生,编剧家;三、伶人;四、音乐员;五、幕后工作人员;六、戏馆,其规模庞大的有如一间小型企业公司。小戏班如中正顺,也有八十人以上;童伶40多,成人则20以上,当时新荣和兴戏班人员多至一百人,有律师,甚至理发师。

  当时的名戏班,均来自中国,有留下来发展的,也有巡回演出后,回国的,不然就在暹罗发展;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皆与国内保持密切关系。留下来发展,也不会遇到人手短缺的问题,因为在国内有严格的演员培养系统,好素质的演员会被分派到南洋。故此二、三十年代,新加坡的戏班阵容可观,可以经常离境,频频前住东南亚各地演出。名戏班的实力,来自优秀而训练有素的童伶,是潮剧的特色,潮剧戏班战前称童子班,除了丑、净角色和老生外,全是童优扮演。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旦也开始用女角女声,名剧团如老赛桃和新荣和兴就有男女掺杂的童子班,新荣和兴红极一时的名花旦庄玉花,就是在那个时代自小在新荣和兴培育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