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详细
讲古,永远是“最潮的事儿”
杜文杰
2014-09-10 16:58:49 来源 : 羊城晚报

  8月5日,潮语讲古名家林江先生逝世,年仅49岁。这是继坐拥“庵埠古王”称号的潮语讲古艺术名家杨俊及潮语讲古“第一代代表人物”陈四文离世后,潮州讲古说书界6年内痛失的第三名“大将”。

  人们对“大师级”名家离世扼腕叹息,也深深担忧起在时代浪潮冲击波下日渐式微的潮语讲古。据悉,这项以说书艺人口语化、方言化口口相传讲故事、说经典的再创作式地方语言艺术是一项深受潮汕大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随着时代的推进,各种新文艺形式应运而生,“潮语讲古”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占,可喜的是,仍有一些青年才俊继续坚守“潮语讲古台”,耐住寂寞,努力传承。

  今年31岁的陈启亮就是这一代的“后起之秀”,在林江老师“头七”忌辰里,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无怨无悔坚守潮语讲古台的青年“讲古接班人”。陈启亮接受采访时第一句话就是:“潮语讲古,我觉得,永远是一件‘最潮的事儿’!永不会过时,我永远坚持!”

  13岁“触电”广播评书

  陈启亮出生于1984年,是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二村人,其结缘潮语讲古,要从5岁时跟随家里表兄“厮混”时说起。

  那时,乡村文化生活并不丰富,抱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听潮语讲古已“最流行”。5岁的启亮常跟表兄玩在一起,表兄是名地地道道的“听古迷”,启亮就常跟着听,渐渐也迷上了潮语讲古;后来,听不过瘾的表兄还攒钱买回了一台录音机,再不时省吃俭用购买了不少陈四文、王敏等第一代潮语讲古名家的录音带,日夜听,这很大程度熏陶了小小的陈启亮。慢慢地,启亮有了学讲古的艺术萌动,常边听边记,模仿一些已流行于民间的“红段子”学说,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渐渐敢于在大人面前似模似样地演绎讲古“模仿秀”了,到了6岁,已是有板有眼。

  6岁那年,小启亮俨然已成“潮语讲古粉丝”。他第一次“登台”表演是在1990年,当时古巷镇举行全镇“庆六一文艺汇演”,小启亮根据录音带里陈四文跟蔡汕秋合说的一段潮语相声代表作进行小改编,并自己“一人分说二角”上台表演。

  1991年,陈启亮也开始攒钱购买潮语说书录音带,这一年开始通过收听中央电台等渠道接触“广播评书”这一艺术形式,由此引发了对长篇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研究兴趣,为自己后来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国学基础。他清晰记得,自己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古典小说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7岁的小启亮已懂得将中国传统的“广播评书”的一些技巧融入到自己喜爱的潮语讲古里,提升方言说书的艺术品位。1996年,他进入古巷德芳中学就读初中。初中三年,也是他潮语讲古从艺生涯初次进入“公共传播渠道”的幸福时光,1996年夏到1999年,他受邀到古巷镇广播电台担任潮语讲古主持人,现场直播一些中短篇的方言说书作品,后期还学会了自己改编古典小说成为潮语讲古“折子戏”式段子并直播的技巧,《水浒传》的不少精彩故事都成为他“再创作”的源泉。

  1997年,陈启亮参加潮州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庆六一少儿讲故事广播大赛”,荣获少年组二等奖,这也令他的声音首次得以“亮相”地市级广播电台的电波中,他的潮语讲古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寂寞中思索创新

  陈启亮回忆说,1999年可谓是自己的“讲古人生”第一个巅峰期,但从这一年开始,潮语讲古界的艺术低落期却悄悄降临了。当时潮汕经济进入转型期后的消沉阶段,受其影响,文艺界也被波及,讲古界的这一轮“冬天”持续到2006年,不少讲古艺人纷纷“转业”,只剩下胡奇、郑永等为数不多“电台编制内”艺人支撑残局,陈启亮也暂时离开了潮语讲古的舞台。

  在这段潮语讲古“寂寞期”,“身虽离开,心未离开”的陈启亮却并不寂寞,他开始了一番“学术思索”。

  他理性地分析,讲古界的“寒冬”其中一大因素是人才匮乏,自己不但要坚守,还必须努力去影响更多人喜爱潮语讲古,带动方言说书的复兴。为此,艺术上必须自我创新,才能让传统的潮语讲古面貌常新。

  2009年,潮语讲古界的“第二个春天”曙光来临了,这一年,潮州广播电视台在当地电视频道开辟了一个专栏《讲古》,首次将潮语讲古这一文艺形式搬到了荧屏上,每周一到周五都录制播出时长20分钟的节目,大大刺激了讲古界疲弱的神经,潮汕讲古界的“复兴势头”再度萌动。杨俊、庄明炯、车马炮(原名方添伟)等潮汕各地讲古界再现“名家辈出,各领风骚”的艺术活跃现象。

  2010年,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改版推出了“生活之声”(今为汕头电台音乐广播)频道,其中新开设潮语讲古栏目《天天故事会》,陈启亮及另一后起之秀姚忠一起担任该栏目讲古主持人。这个时期,陈启亮扬弃了前辈“只重押韵而不灵动,语言素材有欠丰富”的传统学术套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同时,根据该节目的“天天连续”定位,他首创了自己改编长篇小说、每日“连载播出”的学术路子,将潮语讲古的艺术探索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亟需培养优秀新人

  说到“潮语讲古”的窘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陈启亮直面现实、慷慨陈词。

  他说,随着一代标志性人物林江的过早谢世,潮语讲古确实遭受重击,如今从事这项艺术形式者并不多,名家更是凤毛麟角,自己与姚忠、庄明炯、林树青、蔡国华等虽都继续坚守至今,但真正坚持在艺术第一线(以此为业)的实际仅有三人,现状十分窘迫。

  陈启亮认为,潮语讲古界要传承乃至发展,如今的从业者就一定要增强凝聚意识,抱团取暖,像林江老师生前那样勤于组织同行进行业务探讨及相关活动,多互动交流,多互相切磋,一起探讨并提升才艺及讲古技巧,以身作则带动更多后学者加盟,有条件的名家尤其要重视传承,多在业余广授门徒、无私传艺;潮汕各地文化部门、各级党政也应重视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多创造环境、提供条件使更多新人参与其中,“潮语讲古”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以前,潮州市也举办过一些“古技大PK”等讲古比赛,也涌现出蔡臻郅、蔡庚昌等学生新秀,但由于当地缺乏后续培养机制及相关举措,新秀们难以长效持续从艺而大多中途放弃,令人惋惜,也为潮语讲古的后继乏人现状惋惜不已。此外,潮语讲古在知识产权、版权维权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也困扰阻碍了该艺术形式的自主创新及艺人生存从业之路,都亟待解决,潮语讲古这一方言说书地方文化特色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省作出其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