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 >> 荐读
勇闯创新“无人区” 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访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监吴嘉豪
发布日期 : 2024-09-13 09:09:25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中国电子陶瓷行业领军企业,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环集团”)创新攻关的脚步越走越快。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它如何完成蝶变?又是如何在其细分领域成为“隐形冠军”?

  观海听潮·向“新”而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环集团,探索先进材料构筑的美好生活。

141726188912343.jpg
吴嘉豪向记者介绍MLCC产品。

  坚持自主创新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记者:在潮州,三环集团家喻户晓,是当地的“明星企业”,请简要介绍三环集团的概况?

  吴嘉豪:公司成立于1970年,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在潮州、深圳、成都、德阳、南充、苏州、武汉、香港、德国、泰国等地均设有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先进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秉承“‘材料’+构筑美好生活”的愿景,聚焦“材料”基因,以“材料+结构+功能”为发展方向,产品覆盖电子、新能源、通信、半导体、移动智能终端等众多应用领域。其中,光通信用陶瓷插芯、片式电阻用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陶瓷封装基座等产品产销量均居全球前列,多项产品先后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

  记者:近年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在高端电子元器件产品和新能源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其中,MLCC和SOFC产品尤为亮眼,请为我们介绍MLCC和SOFC产品?

  吴嘉豪: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也叫MLCC,被称作先进陶瓷材料皇冠上的明珠,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能的超精密高端电子元件,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具有隔直、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控制电路等方面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5G通讯、汽车电子、家电等领域,业内称之为“电子工业大米”,也是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元器件产品,长期以来进口依赖严重。

  三环集团从2001年开始研发该项产品,通过持续加大对MLCC技术研发和产能扩产的投入,不断创新和攻坚克难,目前,三环集团的MLCC产品已实现介质层从单层5μm膜厚到1μm膜厚的飞跃、堆叠层数达到1000层,逐步突破高端MLCC生产关键技术,并逐步推出了高容高压、高强度、高频系列产品,满足多种场景中对MLCC的参数要求,成为中国市场上进口替代的主力军。

  记者:MLCC不愧是被誉为先进陶瓷材料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陶瓷燃料电池呢?

  吴嘉豪: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系统(SOFC)是直接利用电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技术,因此具备发电过程简单高效、燃料来源广、可热电联供、绿色低排放、用途广泛、发电供电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

  记者: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局这一赛道的,在这一赛道上又有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吴嘉豪:从2004年起,我们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隔膜片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已掌握了从材料、单电池、电堆到系统的全技术链条研发及量产能力,拥有50余项核心专利,成功创新了我国首台套百千瓦级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示范应用,装机容量突破210kW,交流发电净效率高达64.1%,热电联供综合效率达91.2%,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牵头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建设“国家能源高温燃料电池研发中心”。2023年迭代开发的产品,在性能、体积和重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单机功率提高了43%,达到50kW。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

  培育独特创新生态

  记者:“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这是三环引以为傲的创新驱动循环,作为电子陶瓷元件行业的“隐形冠军”,创立50多年来,三环集团是如何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吴嘉豪:三环集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培育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主要体现在创新氛围、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几个方面。在创新氛围方面,从创始人、高管团队到一线员工倡导、鼓励全员创新,不守旧、不故步自封。在创新平台方面,可以看到我们建设有国家级、地方级、电子元件、先进陶瓷、新能源等各类科研平台;引进各种高端科研装备仪器,支撑研发团队的科技创新。在创新团队方面,体现在我们全国各地的招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一个良好的创新土壤是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建设越来越好的创新平台。

  记者:关于创新,背后又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

  吴嘉豪:在企业发展初期,公司创始人张万镇就展现出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创新意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支持创新研发,他不惜拿自家的铜脸盆去换原材料,亲自参与到研发工作中。后来,即使企业已经取得一定成功,他依然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他曾讲过,“公司赚钱了,就应该把钱花在培养人才、技术创新上,这样公司才能长远发展,员工才能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张万镇和经营团队都完全开放与员工一起工作办公,没有设立独立办公室,几十年来都是如此。这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三环集团的企业文化,也激励着公司员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把人才活力变为创新动力

  记者:众所周知,为了跟发达地区“抢人”,三环集团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惜“血本”,给出了不下于一线城市的高工资。请问三环集团是如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

  吴嘉豪:三环集团通过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人才高地,以吸引顶尖人才。在多地设立公司及研究院,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大型的测试分析中心,配备各类高端研发设备和测试分析设备,为人才提供科研支持。创新“超新星”招聘机制,提供高薪以捕获优秀人才。通过师徒帮带制度,充分利用资源培养人才。公司为人才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鼓励员工充分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源,积极参与实施各项技术、管理创新项目,每年根据创新项目产生的效益和效果评定创新积分,并给予重奖。完善管理评价体系,依托健全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同时,畅通双向晋升通道,采用绩效激励来留住人才。推行完善的福利制度,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弘扬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体现人才价值,并加强精神激励,表彰奖励人才模范。

  记者:在“材料+”构筑美好生活的愿景下,三环集团将怎样培育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吴嘉豪: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三环集团将坚定不移地在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下去,一方面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从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方向持续发力,加强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宗楷

  图/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泳 谢平勋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