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今日书屋
绳短意长
发布日期 : 2024-07-09 09:57:20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研读《史记》时,案头可备一套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一位师长曾如此谆谆教导我。于是,梁玉绳,连同他的弟弟梁履绳,进入我的视域。这两位有气节的读书人,名字中都带有“绳”字,读之令人印象深刻。


  读书人取名字,讲究颇多。细细品之,绳字入名,有它的美妙。


  关于绳的畅想,也近乎一种怀旧。


  古老的绳,曾被赋予记事的功能。《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郑玄曾言:“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原始部落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归结于绳子,那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冥思中我眼前有画卷徐徐展开,画面上无数根绳子垂落下来,像无数粘附了烟尘的古旧诗行。柔软的绳子适合轻柔的嗓音,而绳结就是音符,一只手将之抚摸,事物便在心中咏叹成歌。绳的结法繁多,纵横间既显细腻又显辽阔。绳结如密码,透过清澈的眼眸,将人心联结起来,直至文字的出现。


  远古的绳子,真身湮灭于岁月的风雨剥蚀,其留在文物上的绳纹,却清晰可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一文中记载,韩江流域古陶片之纹饰,彩绘者绝无,刻印者亦极鲜见,纯为拍印。文中讲述绳纹装饰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尝试一下还原远古的制陶情景:先民们用粗绳子绑在木头上,乘着陶土半干,拍印其上。他们拍打得既随意又淘气,于是陶坯上的纹理有的横向,有的纵向,有的斜向。拍印是工作也是有趣的游戏,看陶坯上的绳纹有的交叉,有的重叠,有的中断。终于完工了!窑火已经烧旺。经过拍印的陶罐入窑焙制,在烈火中定型为可爱的模样。


  绳指向我们的祖先,牵引我们的后代。在一些奇妙的时刻,我心中涌动着追索的念头,浮现那个古老的哲学之问:“我从哪里来?”那时便很想将自己细胞内的“链绳”——双螺旋基因链,抽取一条来研究,看看祖先们都在上面刻录下什么信息。同时也会庆幸,我的祖先们,他们在长远的历史中,没有因自然灾害、战乱、疫情、贫穷而殒命,血脉传承到我这一代,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承恩非浅。因此,绳先启后、绳其祖武等教诲,你要不要领受呢?


  至于月老牵线、红绳系足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红绳在婚俗中的地位比金子更重要。潮汕的新娘,出嫁之日头上要佩戴金花,金花上缠着两股红绳,意表这段姻缘是月老牵线、天作之合,必将甜蜜恩爱、长长久久。


  在汉语中,绳一直是与规、矩并用的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词语。跋涉人生之路,行走的每一步皆有“准绳”在,这是文明社会中人活着的一种紧绷又必要的状态。


  绳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亦有多变的形象,斑斓的色彩。而关于绳的成语,至少有几十个,那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绳出现在个人的生活史中,亦是必然。我想起家乡流传的一个关于绳的故事,独属于潮汕人的故事。


  有一农户,是典型的多子之家,父母好不容易把儿子们拉扯大,到了该分家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环顾穷家,四壁萧然。父母勉为其难,把仅有的几件家什按兄弟排行依次分赠。轮到最小的儿子,家里只剩下一捆麻绳了。父亲将麻绳捧起,送到小儿子的手里,嘴唇嗫嚅着说,儿啊,谋生去吧!小儿子接过麻绳,通的一声双膝着地,向父母行了一个跪礼。第二天他就拜别家乡和亲人,过番下南洋去了。潮汕童谣《过番》: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故事中小儿子孤注一掷的选择和出发,伴随的是一捆绳子。他到南洋,历经苦难,终有所成。致富之后的他不忘家乡亲人,年年回哺;年老时落叶归根,他随身带回那捆早已饱浸血汗、磨蚀崩坏的麻绳。


  生活中,“绳断”经常不是一件好事。在艺术创作中,绳断或意味着功败垂成。在潮州石雕艺术的瑰宝——从熙公祠大门壁肚的青石挂屏上,我看到了那条相传雕刻过程“激死三个师傅”的著名牛绳。镂空雕刻的青石牛绳细若牙签,线条灵动,惟妙惟肖,其精巧堪称“中国一绝”。用现在的流行词来形容,它就是石雕艺术的“天花板”了。追求精致的极致,追求极致的精致,难怪“一根牛绳精神”会成为潮州人精神图谱中的一页。


  令人叹为观止的绳子,一再出现在艺术品之中。潮州木雕龙虾蟹篓,是在整块木材上进行镂空雕刻的艺术品。木雕师耗费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来表现竹篓的柔韧、竹篾的纤薄、龙虾蟹的生猛,以及那条收紧篓口的麻绳的精致。这条木刻的麻绳不是简单的绕篓口一圈,而是会挽一个结,让绳的两端自然地垂落、披挂在篓上,往往要穿越几个篾眼,方到尽头。绳的姿态是柔软的,绳上的扭纹要随走势而变化,或收紧或舒展。雕刻完成后,这条镂空的木绳还要进行打磨。想一想就为木雕师捏了一把汗。如若绳子断了,那整件作品也就毁了。


  因其艰难,愈显宝贵。若问为何非绳不可,我想那不仅仅是艺术范式的要求,更因为绳子作为一种劳动工具,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它的身上带有文化“根性”的因素,是连接现代生活与历史的一条纽带。深究绳的文化内涵,正好像乘上一艘驶往过去的小船,一路上光影交错,细看处精彩纷呈。


  绳有限,人生有限,而精神的疆域无限。从来系日乏长绳,这不是叹息,而是警醒。如何在短短的人生中,探索未知的奥妙,掌握人间的学问,培养社会栋梁之材,造福千秋后代,成为了历代高人贤士的追求。像我等爱文之人,愿能学古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锲而不舍练好内功,以手中之笔,写出锦绣文章,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虽生命之绳易断,亦可无憾矣。


  陈丹玉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