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南山
家书,作为联系亲朋好友之间信息的载体,据考古发现,已经存在二千多年了。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令人惊心动魄,又欢喜若狂。家书的作用,解决杳无音讯、相思抑郁之苦,有痛快淋漓之感,或开怀大笑,或泪滴信笺……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边上,发现一个战国墓葬群,其中有一个小墓,与其他的墓相比,显得窄小、寒酸,但其中两块写满文字的竹简却引起考古人员极大的兴趣。竹简上的文字显示,墓主人是战国晚期普通的秦人,这两块竹简是他的家书。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堪称经典。
写信的两个人是兄弟,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俩兄弟在外打仗,其哥哥“衷”留在家里奉养母亲。
黑夫在信中说,淮阳发生叛乱,他们正在攻打淮阳。黑夫希望母亲把夏天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乡的布比较昂贵,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黑夫在信中问候姐姐和其他人,但最惦记的是母亲,一再嘱咐哥哥衷要照顾好母亲。
惊在信中的语气显得十分着急。他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他的命很可能保不住。他已经借了战友垣柏的钱,还需要更多的钱。惊在信中提到了很多人,他最挂念的却是新婚的妻子。
……
兄长在1978年春季入伍,家书每月多则四封,少则两封。翌年春天,兄长从广西凭祥来信说,收到信后不用回复,等有了新地址再回,他要执行任务去了。去哪里做何事?保密。信中没有说明情况,奶奶心慌意乱,父亲脸色凝重。之前听电台广播,看报纸介绍,父亲已知几分“国家大事”。其实,收到兄长来信的时候,他已进入战场一星期了。父亲买了一台“熊猫”三波段收音机,天天听有关“中越”方面的新闻。他频繁地调换电台,恨不得广播员能说出一丁点儿关于兄长的信息来。
一个月过去,父亲天天在田里收工后就直奔邮电所去等信,都跟余所长交上了朋友。有一天,父亲等到兄长同批去的战友黄雪亮来信了,兄长的信却没有出现。父亲直接拆开黄雪亮的家信,希望他在信中能有几个字提到兄长,迅速看完两页信纸,却一字没提。父亲饿着肚子,步行半小时把信送还人家。有人欢喜有人愁……
父亲没有气馁,翌日再去,提前去,人高马大的余所长笑呵呵地把兄长来信递给父亲。父亲满面春风,眼里饱含热泪,激动得跑步回家,必须尽早把消息告诉奶奶。我们一家像接到兄长的军功章一样兴奋不已,但他的一个战友黄维却没办法再写家书了。
故此,我深知“家书抵万金”的价值和意义,那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思念,刻骨铭心的牵挂。家书不在乎字文笔写得怎么样,而是在乎信的内容。
……
有一次,我在清理大木橱时发现两封信封发黄了的家书,是大伯公从暹罗寄回给他母亲的,我好奇地浏览起来。
第一封:
慈亲大人福安
敬禀者儿在外蒙天神庇佑两地平安万望母亲不用远挂候儿积有多少路资盘费自当立刻回家可奉大人甘旨免使慈亲大人挂念另者亚铣亚赐两位兄台知悉弟不能在家与两位兄台仝居吾母亲年老万望二位看顾吾家为是並各二位兄台家中老少定卜平安亦着回音来知免使愚弟在外挂念亦今因顺便付去大洋银壹佰元至时查收家中应用余无别言金安不一抹出银弍元分亚铣兄收用再抹出银弍元分亚赐兄收用余母亲大人收启
丙寅年九月初九日儿会荫寄
大伯公张会荫不识一字,寄回唐山的家书是去街头请先生代写的,要付钱的。可以看出,这封信是大伯公去暹罗没多久寄回家的,而且把他的积蓄迅速寄给母亲。一九二六年一百大洋,对曾祖母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以解决家中好几件大事。书中说明“候儿积有多少路资盘费自当立刻回家可奉大人甘旨免使慈亲大人挂念”,一个漂泊异国的人,思念母亲之情跃然纸上。我如今只住在县城,回家是一小时路程,也都常常思念父母及兄弟姐妹,何况异国他乡,漂洋过海,交通不便。大伯公做为大儿子,为什么远离母亲呢?此时,曾祖父已逝去,曾祖母是一个缠足女人,膝下四个儿子。后来听奶奶说,债主逼债,大伯公走投无路,不得不辞别亲人离乡背井去避难,去赚钱,也是孤注一掷。
后来大伯公没有食言,真的回家了,可家中人口众多,带回的钱很快花光了,不得不写信向在暹罗的一些朋友们告借,家中至今还有两封番批,是友人寄钱给大伯公的。然而,朋友的接济,杯水车薪,实在没办法生活下去,大伯公不得已再辞母亲去暹罗谋生,坐的还是红头船。可这一去,大伯公再也没有回唐山。
第二封:
母亲大人尊前鉴
敬启者儿在外合家老少平安母亲大人不用远挂因去年官田钱永兄回唐儿寄他带去国币捌拾万元可与唐中诸人收用至到现时闻你唐中此银无收儿闻悉另向钱永兄借问他另说言儿之银项转与马冈亚高叔先收应用他说来暹大约在丁亥年十月间代儿寄去国币五十万元不知岂有收到否如有收到母亲可将此信回明来知免我之挂也今因顺便付去国币一亿万元至查收以助家用抹出银一千万元分会德收用又抹出银一千万元分姪儿炳佳收用又出银五十万元分细姑丈收用另抹出银二百万元会赐会深会升阿铣各人各得伍拾万元余存七千七百五十万元付会德胞弟代收可与母亲大人作寿板之用如是银项不充弟可回家未免使你兄之挂也另者愚之家产前日付会德胞弟收管不知岂有存在否切勿相瞒回家未知特此告明
戊子阴历七月二十日暹儿会荫寄
父亲告诉我,大伯寄回来的国币“一亿万元”,去市场只买回一斗米,晚两天国币就没人要了,买东西要用米换。尔后,大伯公改寄港币回家……
父亲说,爷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给大伯公回信,请大伯公不用再寄钱回家了,老母亲生活过得去,还有“老人粮”。从此,大伯公再也没有来信……
曾祖母行动不方便,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因此,长子寄回来的“番畔钱”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帮助。
我小时候,有几次和曾祖母合作绞草绳,不亦乐乎!她还常常招呼我去她房屋,把藏在砖墙缝的头发拿出来换成麦芽糖给我吃。本来她的头发所剩就不多。
不久,爷爷因病去世。
曾祖母没有等到大儿子回归,在家的三个儿子也都先她而去,以致精神崩溃,爷爷去世的第二年,曾祖母寿终正寝,享年百岁。
如今,电话、短信、QQ、微信及视频等现代化通信技术代替了书信来往,虽然迅速解决了诸多问题,却消失了纸质书信往来时间等待所产生的期待、猜想和憧憬,还有收到家书后那种刻骨铭心的巨大快乐、满足和震撼。
唉!家书一去不复返了,可我怀念家书来往的年代,怀念家书中那些淡淡墨香书写出来的汉字所散发出来的浓浓人情味,尤其一封封火辣辣的情书,谁不动心?
我真想再写两封家书:一封给曾祖母,告诉她老人家,如今生活行有车,食有鱼;一封给大伯公,并附上一包家乡的井土……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 2024-09-13杨门女将戏中寻
- 2024-09-10心中无落日 何处是黄昏 ——说说我的两本书
- 2024-09-07“桃源胜地”的深耕者
- 2024-09-06人生何处不相逢
- 2024-08-30“湘桥春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