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
潮州文化,应该有《潮州府志》,也应该有《韩江闻见录》;应该有饶宗颐的雅,也必须有郑昌时的俗。应该有淡浮院《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的雅,也必须有溪口元宵穿蔗巷的俗。
这才是文化应有的正常生态。
友人郑鹏是位工艺美术师,他的潮彩艺术作品,高端典雅,风格独特,备受行家赞赏,他的钢笔速写,朴素无华,烟火味浓,广受普通百姓欢迎。
我总认为:他的典雅与通俗,相得益彰。
郑鹏是个土生土长的府城人,刚退休不久。每天早上六点出门,穿过东门到滨江长廊晨游,结识了在江边相聚的退休工人,退休老兵,晨练大妈,七八人一群,相对固定,从天下大事到市井见闻,日日新鲜。郑鹏往往把这些有趣的内容转达给我,令我获益不浅。
这天,他兴致勃勃地介绍他在江边听到的一首打油诗(或者称顺口溜或方言快板更恰当)。这是描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府城大街从汤厝巷头到开元路口一段商铺经营的商品,很简单,都很有趣。因为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无固定版本,他说是江边晨练老人凑的,也不完整。
过了几天,他来访,说在几个不同场合,朋友们忆及当年口头传诵的这首叫《潮州大街店铺歌》的顺口溜:
大楼卖铜勺,隔壁卖西药。
西药西药饼,隔壁卖春饼。
春饼炉光光,隔壁卖甜汤。
甜汤烧哩烧,隔壁卖弓蕉。
弓蕉皮着剃,隔壁老姆在卖风炉扇。
风炉扇,好摇风,隔壁是承装。
承装有电铃,隔壁是医生。
医生医姿娘,隔壁是市场。
市场在卖鸡,隔壁乒乓批,
乒乓批,重哩重,隔壁收购站。
收购站,收破布,隔壁钉衫裤。
衫裤哩着钮,隔壁漱药酒。
药酒醪哩醪,隔壁卖杨桃。
杨桃甜哩甜,隔壁啰卖盐。
卖盐卤贡菜,阿伯阿姆大人奴仔人人爱。
这应该就是最原始的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了,没什么文学性,更别谈艺术性,只有朗朗上口充分体现口头创作的鲜明特点。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首粗糙的顺口溜,60年过去了,仍然引起老人家们这么强烈的兴趣。从郑鹏转给我的现场录音听去,争论十分热烈,争着发言,有男有女,笑声不断。试问时下哪一个文化论坛开讲时有这般踊跃的发言?
你不能不承认这作品那强烈的时代感和浓烈的烟火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较之于“诗和远方”的空灵与虚幻,反映身边生活,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老市民们这么热衷的怀旧,表现了这首顺口溜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它实实在在说明市场的形成是从方便市民的生活出发而形成的,不是某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搞商品一条街而出现的,它没什么艺术水平,却深藏着艺术底蕴。我曾建议郑鹏大师来一幅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现开封)的城市风貌,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描画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果我们的画家,也来一幅全景的繁华街市图,是有可能把这顺口溜背后蕴藏着的艺术性挖掘呈现出来的。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 2024-09-13杨门女将戏中寻
- 2024-09-10心中无落日 何处是黄昏 ——说说我的两本书
- 2024-09-07“桃源胜地”的深耕者
- 2024-09-06人生何处不相逢
- 2024-08-30“湘桥春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