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潮州谜艺 繁花似锦
发布日期 : 2024-03-02 09:23:40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荣膺“世界美食之都”,市灯谜协会施奕盛会长在朋友圈晒出灯谜作品“大千多秀色,万物皆可餐(猜城市荣誉称号)”谜底就是“世界美食之都”,斯谜将谜底断读为“世界美、食之都”扣合谜面,让人耳目一新;“岳父品格高,品高不言败(猜潮州牌坊街牌坊名)”“寂寞娘娘半遮面(猜潮剧中人)”,这是陆镇和先生在主持市总工会、市工人文化宫2024年“庆祝元旦”主题谜会时创作悬猜的灯谜作品,谜底分别是“泰山北斗”“安安”。


67891709340311500.jpg

猜灯谜


  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商灯、射覆等。灯谜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灯谜源于汉字,汉字音形义的内涵赋予了灯谜生命和灵魂,积淀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灯谜一大类别植根于汉字是方块字的形式,表现在灯谜上就是字素的增损离合、拆解位移;另一类别植根于汉字的音义的顿读、别解和会意。由是而使灯谜在猜制过程中产生中出人意表而又能合乎文义、情理、法理(灯谜规则)的表达和解释,浮想联翩而其言达意,从而让人们收获了知识和别致的谜趣。


  灯谜艺术在潮州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灯谜活动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长盛不衰,一些灯谜传说和掌故脍炙人口。如宋代出现的民歌体诗谜“倚阑干东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昏昏笑话无心”隐“门”字之类;明代潮州城东郊名士陆竹溪款待潮州太守叶元玉,他答妻子问:“有茄何须豆”,隐语谐音“有桥何须渡”,间接告诉太守如果江上有桥的话就不需要搭渡来相会了;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翁万达邀请林大钦赴宴的请柬文中隐“午刻专请”谜语故事;潮州吴殿邦是一位书法、灯谜名家,他曾猜过“鼓吹灭明”的动作谜,制作“食人酒肉赠人福”的哑谜,他为轿夫题写的“乔车甫舍”隐“轿铺”二字,他为鞋匠提写的“甲乙只轩”牌匾以“甲”“乙”象形鞋匠穿鞋缄用的钻仔和皮刀,特别是他的赠联“凤栖禾下鸟飞去,马宿芦边草不生”隐“秃驴”的拆合谜……这些灯谜掌故在潮州民间一直流传着,是潮州灯谜留存于民间文化的瑰宝。


  潮州灯谜是中华灯谜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在保留中原灯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潮汕灯谜文化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灯谜形式的变化而创新发展。如在清朝初期,大量的外地灯谜涌入潮汕地区,后来潮汕谜学界将这些不同于潮汕本土带方言特色的谜作通称为“外江谜”,如:“火(猜七唐一句)日出烟消人不见”“日(猜西厢记一句)缝了口的撮合山”。潮州还有一种特别的“四字训音”谜,这种灯谜地方风味特别浓厚,几乎所有的潮汕的民间风俗、生活方式、日用常物等均可入底成谜。如潮州灯谜名宿翁松孙训音诗谜“不是鹤毛哔叽布,机白衫仔波罗裤,街头巷尾遇着伊,小神小渎话散凑。(猜《千字文》句——宇宙洪荒)”后来“四字训音”谜逐渐淡出,出现了少数的“四字赋体”谜。赋体谜是指通过借物寓意的手法,用诗歌形式来隐喻谜底的谜作。潮州赋体谜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谜种之一,由于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灯谜趣味,民国初期曾被誉称为“中华谜坛四大特色谜种”之一,遗存的清代潮州赋体谜如下:“一生劳碌走天涯,冷雨淋身石头挨。自恨嘴钝不中用,为利动身去又来。(猜人事)磨刀——佚名作”。


  民国期间,潮州谜社林立,1930年间,潮州地区谜人倡起“赋字提义”的潮州韵谜。潮州韵谜谜面取自截诗之半,两句为面,运用律诗句式,讲究平仄,但不要求对偶,赋字提义,采用多样化灯谜手法扣合,意境清新,引人入胜,诗中有画,谜中也有话,极具艺术魅力,潮州灯谜先贤如谢会心、翁松孙、徐醉雪、赵松雪、柯鸿才、黄继钊等在潮州韵谜创作上均有一定的艺术造诣,例如:“小翰苑社”蝶影的“花前缔结同心带,南北东西系赤神(猜字一)燕”“莲社”采侯的“古梅一半经倾倒,犹放蓓蕾几瓣花(猜字一)梧”“解颐社”幻文的“江头月色参差放,正好停舟与泛舟(猜字一)激”,梅隐黄继钊的“万紫千红光景丽,终朝品竹与弹丝(字一)奏”……独具特色的潮州韵谜沿袭至今,制作韵谜显示出创作者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潮州谜坛宿将、枫溪灯谜协会会长吴旭初先生数十年穷经皓首,全情投入潮州韵谜的创作实践,并带动身边的灯谜师友共同协力,形成整体优势,将潮州韵谜发扬光大,赢得了灯谜界一致的赞誉。张红雄先生著作《海内外潮人灯谜精品评注》一书在介绍潮州韵谜的时候就这样写道:“目前,韵谜创作数量最多的是潮州枫溪谜人,该地老谜家吴旭初老先生更是将《红楼梦》中454个人物名字和《水浒传》中梁山泊108位好汉的名字及其绰号作为底材一一制为韵谜。”


  2005年11月,潮州市灯谜协会组织重印近代杰出谜家、潮籍谜学前辈谢会心居士编次的《评注灯虎辩类》。谢会心居士(1873—1943),谜号(笔名)慧因子,潮州人。毕生好谜,其谜学专著《评注灯虎辩类》于1929年出版后,风行谜坛,被誉为“后学津梁”,视为中华谜学中空前完备的“类书”。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猜谜制谜的“法门”和格式,开篇提出“六书原理”,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全书引例一千余则,并逐一加以注释,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灯谜创作法门工具书。谢会心居士《评注灯虎辩类》至今仍备受灯谜界推崇和肯定,郑百川先生就这样指出:“作为中华谜学的第一部较系统,较完整的以类书形式出现的谜籍,为前人的灯谜创作做了分辨性的总结,对后世谜学之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分类方法与诸般见解论断,至今还为谜界作者接受运用。


  早期的潮州灯谜以隐语形式出现,潮州先贤为将书法作品流传于世,将书法刻到石碑上,至今发现的石刻书法与灯谜有关而且记载书史的有饶平文明塔“新事隐语” 碑,是目前发掘到的潮汕灯谜史上“文义谜”的最早实物见证。“新事隐语”碑文是一首五言诗谜:


  天高一望空,水际青如许,


  悬看本无心,贪多贝应去;


  横目点离州,廓上开新宇,


  竿头竹已非,水草翻无羽;


  同船话相告,土草合为侣,


  健儿久失人,水测堪乔举。


  该诗谜运用灯谜增损离合手法,逐句扣出谜底:“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其中“横目点离州”射“四川”二字。“新事隐语”碑于1981年列为饶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显然,它也成了潮汕灯谜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重要见证物。书法石碑另有宋代王十朋“梅溪石碑”的“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隐喻“饶平”。还有现今仍存在的潮州西湖山寿安岩“仙客留题”摩崖石刻“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爱洞湖清”谐音隐射外族清兵继元兵之后入侵,“山柏翠”谐隐“山河(破)碎”,“ 洞湖清” 谐隐“痛(恨)胡清”。


  如今,在饶平石壁山风景区,当地兴建了一条灯谜文化碑廊,并于2022年12月落成。这是全国首条灯谜碑刻廊道,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旅景观。碑廊由石雕谜台、碑记景墙、石雕谜碑组成,配套有扫码查看谜底系统。其中,石雕谜碑共有36座,沿登山步径布点,形成一条廊道式灯谜文化景观带。碑廊镌刻灯谜逾160则,荟萃了饶平当代谜人的精品力作和老一辈谜家的传世之作。碑廊所刻灯谜基本以饶平的自然与人文相关名词作为谜底,融入式展示了饶平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潮州灯谜人才代代辈出,潮州灯谜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薪火传承,灯谜组织遍布市区(县)镇村,网络灯谜活动形式多样,而传统灯谜红红火火,灯谜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深受欢迎。


  做为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潮州,灯谜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文化节目,灯谜在潮州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清代同治年间,大兴(北京)监生陈坤写过《潮州元宵》诗生动描述当时潮州灯谜活动的盛况:“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诗中所用“灯虎”一词,就是指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的谜语。可见当时元宵花灯悬猜的灯谜活动深受人们追捧,是何等热闹的场面。


  每年新春正月期间,我市城乡各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和谐热闹的氛围中,市区城镇、四乡六里,搭谜棚,猜灯谜,声声谜鼓报春来……潮人猜谜至今仍沿袭“击鼓导猜”的中原古风,独具潮汕特色的现场猜谜活动接地气,深入民间,深受人们喜闻乐见。在灯谜创作实践中,潮州谜人就地取材,创作本土题材的灯谜作品,包括潮州地名景点、历史人物、戏剧人物、潮州工艺和礼仪习俗等为底材的灯谜作品,以灯谜的形式宣传、弘扬潮州风土人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咚咚咚的谜鼓声、人头躜涌的灯谜棚也成为一道美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陈伟滨)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