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百花台
走马三晋
发布日期 : 2023-10-20 09:54:24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67011697761560479.jpg

  □ 陈佾生

  来太原,必来晋祠。

  这处宏大的园林式祠堂建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依山环水而建。各式亭台楼阁,廊道庙宇,牌坊古碑,人物塑像,假山桥梁,或耸峙,或挺立,或曲延,或虹跃,参差错落,聚散有致,掩映于古柏高柳之间。欧阳修《晋祠》诗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道出了晋祠环境的灵动与幽雅。

  晋祠经历代重修扩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在灿若星辰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存中,我对《晋祠之铭并序》碑,圣母殿,难老泉印象尤深。

  在贞观宝翰亭内,并立二通巨碑,均为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一是原碑,一是仿碑。原碑石体保存完好,但字迹模糊;仿碑字体清晰可见。碑额高108厘米,上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字样,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体现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它是李世民唯一留世的行书书法真迹碑刻,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又一通文、笔具佳的行书杰作。全文一千二百零三字,以行书为主,间以少量的楷书和个别草书字体,笔法行云流水,流畅贯通,美观大方又不失呆滞,风格俊逸潇洒,雄奇劲秀,颇得王右军遗韵。清代齐羽中评价:“其书气象涵盖,骨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可谓一言中的。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前夕,曾到晋祠祈求唐叔虞暗中保佑他们,助力攻隋。第二年,唐军便攻取长安,唐朝得建,盖有神助也。公元646年,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重游晋祠,睹物思昔,感慨系之。遥想当年从三晋发难,所向披靡,旧隋瓦解,新唐屹立。如今李氏称皇,睥睨天下,正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际,岂能功成不念神恩,饮水而忘思源哉!于是豪情填膺,意兴盈怀,一篇雄文横空出世。文中“发迹神祠”、“实赖神功”之辞无不洋溢其浓浓的感恩报德之情。

  在晋祠中轴线最后端,一座大型宫廷式大殿拔地而起,这就是圣母殿,是供奉和祭祀唐叔虞母后邑姜的殿堂。大殿主体位于高台之上,重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阳光下熠熠生辉。檐角向四方伸延,高高翘起,似大鹏展翅欲飞状,宏伟壮观的气势冠绝全园。大殿前临鱼沼飞梁,后靠悬瓮山,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看不到一根柱子,只在殿身四周设以廊柱和檐柱支撑起殿顶屋架。殿前八支廊柱上都盘绕着一条木雕龙身,神龙怒目圆睁,张牙舞爪,鳞片清晰,须发毕现,寒气逼人。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圣母邑姜端坐神龛,凤冠蟒袍,面容圆润饱满,神态慈祥。其它侍女、女官像朝向、站姿、服饰各异,却无不体态丰腴,红唇粉脸,眉清目秀,神采飞扬。温柔的眼神,圆润而带微笑的脸容,极尽女性之柔美,让人觉得,站在你面前的,不是一尊冰冷的泥塑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邻家姑娘,分明让人感受到她的气息,她的温暖。她那透着灵光而柔顺的眼神,能让你的灵魂瞬间澄明而宁静……圣母宝座台下,一尊宦官塑像眼神诡异。细看发现,两只眼睛居然一大一小,左眼斜视,眼皮上翘。导游解说,宦官长期偷窥圣母尊容,雕塑师把他瞬间的表情定格下来——你不能不惊叹,千年前,这位高明的艺术家就似乎已经把今天的摄影技术运用得如此精妙,从而叹服他观察之细致,想象力之丰富,雕塑技术之出神入化!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能穿越历史的云烟,成为不朽之作。

  唐易为晋,皆因晋水,晋水之源在晋祠。《山海经》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难老泉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泉水从山下岩层涌出,流经智伯渠,进入鱼沼飞梁,汇入晋祠的每一条河流。其它二泉时涌时枯,唯有难老泉千年不竭,清澈见底,且水温常年保持17摄氏度,水质纯净甘洌。李白《咏晋祠》诗曰“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史载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千顷良田,造就“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所以晋人对其万分珍视爱惜。因一股泉水,一条河流而改动国号,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可见一斑。我想,这种敬畏和感恩的情怀一定与晋商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

  参观晋祠过程中,发生一件令我们感动的小事。采风团中一位队员不慎把手机丢了,过后却怎么也回忆不起落下在什么地方,急得她团团转。本已到当地移动营业大厅办理停机挂失手续,在业务办理空隙,陪同前往的同伴让她先停下来,再好好回想一路过来的情景,并借出手机让她拨打丢失手机的号码试试,没想到果真有人接电话。原来手机落在观光车上,被司机拣到。司机答应开车送女儿上学顺道把手机送还。手机失而复得,山西人的敦厚淳朴性格让人动容。我们不禁慨叹,三晋古风今犹在!

  在晋中博物馆、晋商博物馆(即原山西督军府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尊尊雕像,一段段文字资料,让我们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触摸历史的脉搏,浸润先贤的智慧,景仰古圣的业绩。从割股奉君、不求回报的介子推到存浩气、留英名于太行的抗日名将左权,从抗日烽火震撼神州到昔阳大寨人开山造田战天斗地,从悠悠驼铃开辟万里茶路到“日升昌”号创立钱庄汇通天下,一代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豪商巨贾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谱写一部部辉煌的英雄史诗……晋中历史文化的厚重古朴而又充满朝气活力的气息弥散在我们的每一条血管之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循着杜牧的诗句,循着空气中淡淡的酒香,我们来到位于杏花村镇的汾阳市酒厂参观并考察这里的制酒工艺与品牌风采,亲身品尝体验汾酒文化的醇香底蕴。

  三晋大地,豪门巨宅何其多,但乔家大院似乎名头更著,除了仰仗电影之功外,乔家第三代主人乔致庸作为晋商杰出代表的精神文化力量才是撑起乔家大院的脊梁。

  乔家大院震撼世人的,除了宏大壮观的城堡式院落规模,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富可敌国的家族财富和辉煌的家族史,更主要的是人们从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身上,看到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晋商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折射出的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濡润涵养和激励的伟大力量,这才是乔家大院的价值所在。

  走进院区,从一个院落转到另一个院落,从一间房子换过另一间房子,从主体建筑的浑雄壮阔到一砖一瓦精雕细琢,每一处生活场景,每一件稀世珍贵的陈列品,无不诉说着主人的富贵尊荣,无不彰显着晋商文化的厚重深沉。我更感兴趣的是,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乔家凭什么历七代而不衰?

  在同一间房子,有二组晚清名臣蜡像,一是李鸿章的单人站像,一是左宗棠与乔致庸彼此作揖会面的情景像。在蜡像旁边有二幅介绍乔家大院两副对联来历的文字资料。二副对联二个故事。一个是乔家慷慨出资十万两白银帮助清廷购得一艘军舰后,李鸿章赐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现对联挂于乔家大院“在中堂”大门上。一个讲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曾在乔家票号存取汇兑部分军费,也曾向乔家票号借钱解急。西北平定后,左宗棠回京时专程到乔家拜访。当时“在中堂”大院大门前百寿图照壁正在修建,于是左大人挥笔写下“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一联赠与乔家。

  抹去两组对联表面的历史尘埃,我们看到,乔家的显赫,是用家国情怀撑起和书写的。

  走出乔家大院,我忽然想起了参观过程看到的几块牌匾文字:“齿德并茂”,“笃诚”,“学吃亏”,“勿不敬”等。我又想起了乔致庸亲自定下的“六不准”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这些简短的文字在我的脑际久萦不去——我终于找到了乔家长盛不衰的答案。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潮州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粤ICP备13030909-1号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